“学思践悟担使命,踔厉奋发新征程”。2023年暑期,西安邮电大学“追光.逐梦”社会实践团队赴陕西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习感悟中国航天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
为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响应“十四五 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围绕十四五规划“优先发展农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要求, 建设 健康宜居的美丽乡村 , 8月3日至4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科学院赴陕西省关中农村地区
2022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平遥古城,了解当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开展特色经营情况。他指出,要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保护好推光漆器等文化瑰宝,把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发扬光大、推向世界。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
铸牢石榴籽精神,浇开民族团结花。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有形有感有效抓实做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工作,“绿浪涌动队”开展了民族团结系列活动在筑梦秦岭的过程中,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根植于每
高西沟村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但如今的高西沟村,已经成了黄土高原治理的典范。2023年7月17日西外学子赴陕西米脂“红色文化领新航,绿色生态赋新能”暑期社会实践队在陕西米脂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前往高西沟村学习水土流失治理成就,领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重走总书记走过的路,体悟当地的红色文化,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枫火志愿者队于7月18日来到以“红色旅游”闻名的米脂县杨家沟。志愿队成员们在当日上午来到了杨家沟革命旧址,跟随总书记的脚步,
2023年7月,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发布了2023年乡村振兴“笃行计划”专项行动全国示范性团队名单,我校建筑学院“遇建山城,筑梦苗寨”实践团队成功入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语梦相约,心口相传 语言,是文化知识传播的重要媒介;普通话,是适合全体中国人民彼此交流的语言;汉字,是承载民族历史和思想艺术的重要载体。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的大背景之下,进一步推广普通话,运用规范字是促进乡村教育、基层教育的必要手段,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梨树县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为黑土地保护、夯实大国粮仓贡献青春力量,2023年8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政治理论宣讲团赴吉林梨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而扎根于广大农村基层的乡村教育振兴工作更是牵动着许多人的心。为此,今年暑期,陕西理工大学 “‘乡’约盛夏,‘育’你成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走进汉中市鑫源九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缅怀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引导广大退役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近日,陕西理工大学退役大学生志愿服务队组建暑期社会实践团,先后前往汉中市南郑、勉县、城固、洋县、西乡等多个红色革命遗址和英烈故居组织开展红
近年来,汉水流域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通过加大投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推动汉水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各类文化实践活动层出不穷,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展示才华的平台。 今年暑期,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乡’约盛夏,‘育’你成长”暑期“三
7月14日,实践团队前往宝鸡市眉县进行考察。眉县拥有广阔猕猴桃种植基地,全国四分之一的猕猴桃都是来自这里。队员们走入眉县王长官寨村参观了当地的猕猴桃种植基地,深入了解了猕猴桃冷链运输的全过程。 实践队员在王长官寨村合影 7月14日上午,队员们首先
古路坝寻根探史,走进西北联大旧址 为了进一步了解西北联大的历史,充分挖掘西北联大背后的红色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文化内核,让西北联大的办学精神和理念薪火相传、生命永续。2023年7月11日,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追忆历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