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到来,一个健康码,撕开了老人与智能时代最后的一层隔纱,很多问题都显露出来了。老人没有健康码出行难;老人因不会使用共享单车而守在单车旁苦苦等待五个小时只为那不知去向的299元押金;老人因不会预约挂号,看病都成难题……
核心理念
积极老龄化理论认为,人口老龄化象征着人类社会的成熟,老年人口是社会的重要资源,他们的经验、智慧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应促进其身心健康,充分发挥其潜能,参与社会建设,并保障其各项权利和机会。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智能科技给人们带来的便捷“红利”,却成为困扰部分老人现实生活的一张“大网”,据统计:2019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中,将近2亿老人从未接触过网络。对此问题,国家提出了相关政策,例如《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中提出“兜住底鼓励推进新科技、新方式的同时,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能兼容紧贴老年人需求特点,加强技术创新,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促进智能技术有效推广应用。”
经过多方查阅资料,了解国情民意,实践队提出了“拉一把”为老年人提供信息素养类教学,提高老人对智能化产品的应用能力,让老人更好地感受社会温度、科技力量的想法。通过调查老年教育集中的老年大学,探究信息素养类课程的供需问题,进而发掘老年人对数字化时代的看法及适应程度。
万事俱备前期的准备工作:
1.实践队通过和指导老师电话会议确定了调查问卷内容及访谈大纲。
2.实践队设计并制作了简易版的《微信基础功能指南》,将其印刷成页。
3.实践队与西安市部分老年大学进行电话访问,提前了解各学校基本情况。
付诸行动
No1.老年大学
实践队和带队老师一同前往西安老年大学,进行调研。询问了相关人员,记录了该大学现有的课程设置。
实验队前往陕西老年大学以及其临潼分校,进行问卷调查及相关人员访问。
实践队前往大唐社区老年大学,对其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对许多该大学的老年学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开展情况和课程设置。
No2.公园、社区寻访
实践队前往交大社区、长乐公园、兴庆宫公园、赛格公园等社区及公园,进行随机调研,并对遇见的老年大学学员进行访谈。过程中,感受到多数老人对老年生活的激情、热爱,并亲身体会了他们的晚间及午后娱乐项目及才艺训练。了解到老人对数字化时代的运用和切身感受。
研究成果
在进行为期八天的实践活动后,实践队对所得到的数据通过SPSS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调研结果。综合本次社会实践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西安市内大部分的老年大学都未开设信息素养类的课程,尤其是关于智能手机及智能家电的相关课程。也通过此次调研了解到,老年人对于数字化时代智能产品的使用感受及个人想法,例如有老人提出“智能产品与我毫无相关,感受不到它带来的便利,反而觉得使用麻烦”。
家家有老人,人人会变老。“老龄话题”之所以会引发社会关注,不仅是因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中国新时期的国家战略,更是因为这是每个家庭、每个公民都正在面临或无法回避的问题,关心老年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维护,也就是关心每个人的未来。
塞上兴农 调研队积极响应《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号召,于2025年8月深入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开展“ 水润塞上江南 智启农兴之路 ”主题社会实践。团队以厚植“知农爱农”情怀为初心,运用专业视角系统探究农田水利建设现状与智慧化管理实践,为乡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盛夏七月的关中平原绿意盎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渭水清源,绿动关中” 实践团七十名师生,带着环境学科专业硬实力与守护绿水青山的使命担当,于 7 月 15 日至 30 日深入西安、咸阳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团队精诚合作,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完成调研工作。我们深知,精准认知土地国情是科学决策的基石。在起初确定选题时,可谓是千头万绪,又临近考试。一遍团队内部激烈讨论,一边与指导老师深入探讨,选题迟迟定不下来。经过半个月的反复
叩问心灵关怀,解码精神需求满足之道 在这个蝉鸣悠长的盛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的学子们怀揣着人文关怀的炽热初心,踏上了前往西安康源养老机构的调研征程。我们以青春之名,将专业所学化作探访的脚步,聚焦银发群体,在康源养老院的庭院里、
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帮助大学生提前洞悉就业市场动态、提升职场竞争力,8月10日至16日,在学院党委书记贺炳彦的指导下,长安大学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长驱职探”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两江工厂、招商华驰数智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