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里生花,指尖传情:对话合阳面花非遗传承人
在关中平原东北部的合阳县,有一种用面团制作的独特艺术品——合阳面花。它不仅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必不可少的点睛之笔,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民间智慧。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助力团成员专访了合阳面花非遗传承人张红艳女士,听她讲述一团普通面团如何在她手中绽放出绚丽的文化之花。
![]()
走进张红艳家,最引人注目的不是家具,而是满屋栩栩如生的面花作品:威风凛凛的“龙凤呈祥”、憨态可掬的“老虎馄饨”、繁花似锦的“花馍”……做了几十年面花的张红艳笑声爽朗,她与面花的缘分,始于童年。“我们合阳姑娘,哪个不是看着妈妈、奶奶做面花长大的?”张红艳一边熟练地揉着面团,一边回忆,“我七八岁时就爱在旁边‘搭手’,帮妈妈捏个花瓣、做个眼睛。那时候,谁家女儿手巧,就看谁家的面花做得俊!”
从兴趣到热爱,从热爱到责任,这一捏就是几十年。在她看来,合阳面花的精髓在于“活”:“面是活的,靠老面发酵,有生命;心也是活的,想到什么,就能捏出什么。”
访谈中,张红艳如数家珍地为我们解读了面花中的文化密码。“合阳面花,可不是看着好看就行。它每一个造型都有讲究,是‘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她指着一个为婚礼准备的大型面花说,“你看这个,最上面是龙和凤,寓意‘龙凤呈祥’;下面有鱼,是‘年年有余’;旁边是石榴,象征‘多子多福’。女儿出嫁,娘家送上这个,所有的祝福都在里面了。”
她进一步解释道,面花贯穿了合阳人的一生:孩子满月送“圈圈子”,祈求平安成长;老人祝寿送“大寿桃”,祝福健康长寿;清明祭祖则要做“燕子”,寓意春回大地、慎终追远。“面花,就是我们合阳人表达情感的‘活字典’。”
![]()
然而,这门精致的手艺也面临断代的危机。张红艳坦言,现在年轻人很少愿意静下心来学这门复杂手艺,更有许多人追求快钱,导致作品质量堪忧。“我也愁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丢了。”
面对未来,张红艳有自己的思考。“传统面花个大、色艳,主要用于大场合。我们现在也正在开发一些小件文创产品,比如手机挂坠、小摆件,用天然果蔬粉上色,更小巧、更时尚,年轻人特别喜欢。”她还计划将一些复杂的造型进行简化,推出材料包,让普通人也能在家体验制作面花的乐趣。
“传承不是把它供起来,”张红艳总结道,“而是要让它‘活’在当下。我希望,以后人们提到合阳,不仅能想到洽川湿地,还能想到咱们这能看又能吃的合阳面花。当每一个离开家乡的合阳人,看到面花就能想起家的味道;当每一个外地朋友,能通过面花了解我们的文化——我这辈子的坚守,就值了!”
![]()
采访结束时,张红艳又拿起面团,开始为下周的社区培训课准备样品。阳光洒在她专注的侧脸和手中的面团上,仿佛为这门古老的艺术镀上了一层金色的未来。
面里生花,指尖传情:对话合阳面花非遗传承人 在关中平原东北部的合阳县,有一种用面团制作的独特艺术品——合阳面花。它不仅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必不可少的点睛之笔,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民间智慧。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助力团成员专访了合
为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师生在实地走访中触摸革命历史、感悟,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2503团支部同学利用国庆假期时间参观当地革命纪念馆,先后走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哈达铺革命长征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杨虎城将军
为深入践行学校产学研融合的教育理念,拓宽团员视野,激发创新热情,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2503团支部组织全体团员前往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开展参观学习活动。团员们先后走进科研平台、创新展厅与校企合作实验室,在实地探访中感受科技前沿脉动,在交流互
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号召,让青春在乡土大地上绽放绚丽之花,2025年7月3日下午,人工智能学院“镜语乡音”青年实践团怀揣着满腔热忱,走进鸿凤村黄桃基地以专业技能为笔,以实干担当为墨,绘就乡村振兴的青春画卷。 在黄桃基地里,实践团成员化身“
七月流火,青春如歌。2025年7月2日下午,怀揣着对乡村振兴的赤诚向往,“镜语乡音”青年实践团踏上了重庆市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鸿凤村的土地。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他们走进鸿凤村村委会,与村支部何书记共赴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深度对话,以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