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盛夏七月的关中平原绿意盎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渭水清源,绿动关中” 实践团七十名师生,带着环境学科专业硬实力与守护绿水青山的使命担当,于 7 月 15 日至 30 日深入西安、咸阳、渭南、宝鸡四市乡村腹地,以独创的 “五阶解码” 调研模式,系统探寻农村可再生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现实路径,为降低农业碳排放、构建乡村绿色发展体系注入青春动能。
“秸秆、粪、旧膜收着费劲,扔了心疼,烧了又犯法,实在不知道咋办!” 西安市高陵区杜家村张大爷的感慨,道出了关中农户处理农业废弃物的普遍两难。为调研的基础环节,实践团走进 30 余个典型示范村的农户家中,以差异化问卷精准记录秸秆产量与处置、有机肥使用、农用地膜回收等细节数据,更聚焦农户面临的 “三重困境”:一是成本困境,自行处理农废耗时耗力,随意丢弃或焚烧反而 “省钱省事”;二是技术困境,多数农户不掌握秸秆制有机肥、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农用地膜回收渠道缺失;三是观念困境,部分农户环保与资源意识薄弱,将农废视作 “无用之物”。
“推广农废资源化利用,既要送技术、拓渠道,更要帮农户算清‘环保账’‘经济账’。” 实践团成员深刻意识到,唯有打破观念壁垒,让绿色循环理念扎根田间地头,才能从源头破解农废处理难题 —— 这不仅是术推广的前提,更是培育乡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关键。
图为实践团成员前往兴平市蔡西村葡萄种植园,在农户讲解下了解葡萄的种植过程。屈锐垚 供图
村社是政策落地 “最后一公里” 的关键载体,也是农废治理的一线试验场。实践团与 20 余个示范村村委会座谈,梳理出基层治理的 “鲜活样本”:鄠邑区五竹镇槐道村成立农废循环利用试点,从最初仅 5 户农户参与秸秆堆肥,逐步带动 30 余户加入,用 “熟人社会” 的动员力破解参与难题;部分村庄依托政策扶持引入小型农废处理设备,借助乡贤资源打通技术落地渠道,让 “接地气” 的智慧化解农废处理堵点。
这些实践印证了一个核心逻辑:农废治理不能 “自上而下” 单向推动,需激活村社自治活力,将政策导向与村民需求、本土资源深度结合。基层探索积累的经验,也为后续优化治理策略提供了 “从实践中来” 的重要依据。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蒲城县店子村村委会展开座谈会。薛梦圆 供图
养殖废弃物是农废治理的重点领域,而养殖场规模差异直接决定处理效能。实践团走访 20 余个不同规模养殖场发现,处理模式的 “断层” 问题突出:小型养殖场多采用露天堆放的传统方式,粪便暴露不仅占用土地,更污染大气环境、影响居民生活 —— 汤家村私人养殖场、武功县义乐寺村养鸭场等案例,均反映出散户处理能力的薄弱;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大型养殖场展现出规范化处理的显著优势:兴平市板桥村奶山羊基地通过密闭容器好氧发酵处理粪污,年处理量达 3000 吨,生产优质有机肥 500 余吨,还能减少碳排放约 150 吨,既满足自身用肥需求,又为周边种植户提供肥源,形成 “污染减量化 — 资源再利用 — 效益提升” 的良性循环。
规模差异背后,是技术适配性、资金投入与管理能力的不均衡。这一发现为后续制定 “分类施策” 方案提供了关键依据:对大型养殖场需强化政策激励,推广标准化模式;对小型散户则需搭建集中处理平台,降低个体处理成本。
图为实践团成员前往杨陵区除张村村民养殖场实地考察当地畜禽粪便处理方式。朱佳颖 供图。
企业是衔接农废 “产 — 治 — 用” 链条的核心力量,其探索的闭环模式为农废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可持续路径。在西安市鄠益美园区,“肉牛养殖 — 粪污处理 — 有机肥生产 — 葡萄种植” 的闭环清晰可见:肉牛粪便经固液分离、发酵后制成有机肥,用于 150 亩葡萄园,替代 60% 化肥,不仅提升葡萄品质,还降低化肥成本 20%;高陵区通远农业示范区则构建 “秸秆 — 菌菇 — 粪污 — 有机肥 — 蔬菜” 循环体系,年消化秸秆 200 余吨、生产菌菇 150 吨,创造经济效益超 80 万元。
这些案例的共同启示在于:农废并非 “负担”,而是可循环的 “资源”。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将环保需求转化为经济收益,既解决了污染问题,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 —— 这种 “产学研用” 结合的模式,正是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动能。
政策的精准度与穿透力,直接影响农废治理成效。实践团与关中多地农业农村局座谈,梳理出差异化政策实践:高陵区派干部包村指导,达标农户每亩补贴 50 元,以 “干部下沉” 推动政策落地;鄠邑区派技术员驻村推广 “双菌” 闷棚技术,用 “技术上门” 破解农户操作难题;临潼区建立粪污利用台账,陈仓区按还田质量补贴规模化养殖场,大荔县计划将秸秆利用率提升至 80% 以上 —— 这些政策既涵盖资金补贴,又包括技术服务、监管台账,体现出 “精准滴灌” 的治理思路。
但调研也发现,部分政策仍存在 “水土不服”:有的技术方案与小农户需求脱节,有的收集转运服务未覆盖偏远村庄。这提示我们,政策制定需更贴近基层实际,既要 “顶层设计” 的系统性,更要 “基层适配” 的灵活性,才能真正打通政策落地的 “最后一米”。
图为大荔县农业局副局长穆永峰向实践团成员们讲述大荔县农业绿色发展现状。陈欣睿 供图
半个月的田野调查,实践团不仅勾勒出关中农废资源化利用的 “现实图景”,更提炼出农业绿色转型的 “关键命题”: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问题。小农户是农废产生的主体,却面临成本高、技术弱、渠道少的困境,如何通过 “集中处理平台 + 技术培训 + 经济激励”,让小农户融入绿色循环体系,是破局关键。
——技术适配与基层需求的匹配问题。实验室里的先进技术若不能 “俯下身子” 适配乡村实际,终将沦为 “标本”。唯有结合农户操作能力、村社资源禀赋、区域产业特色,才能让技术真正扎根乡土。
——环保效益与经济收益的平衡问题。农废治理不能只算 “环保账”,更要算 “经济账”。只有让农户、企业在绿色转型中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才能形成 “要我环保” 到 “我要环保” 的主动转变。
“环境学科的价值,在于把理论写在大地上,把技术用到民生里。” 实践团指导老师殷亚楠的话,道出了环境学子的使命。15 天里, 70名师生足迹遍布 9 区(县)20 余村,收集近千份问卷、50 余份废弃物样本,这些带着泥土温度的一手资料,正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推进农废循环利用试点,让技术跟着农户需求走;深化校地合作开展培训,让专业知识顺着田间地头流。
从渭水之畔的调研足迹,到即将落地的实践方案,“渭水清源,绿动关中” 实践团的行动,是新时代青年以专业所长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写照。关中农废治理的探索,不仅关乎渭水流域的生态保护,更关乎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全局 —— 当更多青年扎根基层、更多技术适配乡土、更多政策精准落地,农业废弃物必将从 “污染源” 变为 “资源库”,乡村绿色发展的参天大树,终将在关中平原枝繁叶茂,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多活力。
图为实践团师生在团队出征仪式结束后拍摄合照。韦书杰 供图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盛夏七月的关中平原绿意盎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渭水清源,绿动关中” 实践团七十名师生,带着环境学科专业硬实力与守护绿水青山的使命担当,于 7 月 15 日至 30 日深入西安、咸阳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团队精诚合作,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完成调研工作。我们深知,精准认知土地国情是科学决策的基石。在起初确定选题时,可谓是千头万绪,又临近考试。一遍团队内部激烈讨论,一边与指导老师深入探讨,选题迟迟定不下来。经过半个月的反复
叩问心灵关怀,解码精神需求满足之道 在这个蝉鸣悠长的盛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的学子们怀揣着人文关怀的炽热初心,踏上了前往西安康源养老机构的调研征程。我们以青春之名,将专业所学化作探访的脚步,聚焦银发群体,在康源养老院的庭院里、
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帮助大学生提前洞悉就业市场动态、提升职场竞争力,8月10日至16日,在学院党委书记贺炳彦的指导下,长安大学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长驱职探”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两江工厂、招商华驰数智交通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引导和帮助我校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长安大学赴新疆伊犁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深入基层、走进企业、探访历史、感受文化,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