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绝壁千仞。在山西黎城县黄崖洞的深谷间,一座由天然石洞改造而成的兵工厂静卧崖壁。7 月 22 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 “寻迹工业抗战 淬炼时代匠心” 实践团走进这座八路军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军工基地。在锈迹斑斑的机床与弹痕累累的崖壁间,队员们通过沉浸式学习与庄严宣誓,解码烽火岁月里工业抗战的精神密码。
1939 年,八路军将榆社韩庄修械所迁至黄崖洞水窑山。700 余名工人扛着锅炉组件翻山越岭,在仅容单人通行的 “瓮圪廊” 天险中,建成了这座年产武器可装备 16 个团的军工核心 —— 这是八路军在抗日根据地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基地。1941 年那场气壮山河的保卫战,让在场的青年学子驻足屏息:1500 名八路军依托天险工事,经八昼夜激战击退 5000 余日军,创下敌我伤亡比 6:1 的战争奇迹。站在黄崖洞保卫战殉国烈士墓前,崖壁上密布的弹痕,仍在无声诉说着烈士们浴血阻敌的壮举。
纪念馆内一份泛黄的电报复印件格外醒目 —— 那是 1939 年 2 月 17 日,朱德、彭德怀、左权关于调派人员支援军工建设给毛泽东等的电报。字里行间,勾勒出军工建设紧锣密鼓的图景。在党的召唤下,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怀抱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爱国情怀与 “军工救国” 的坚定信念,从大江南北不远万里而来。他们扎根物资匮乏、生活艰苦的太行山区,在艰苦奋斗中创建抗日根据地,埋头钻研对敌武器的制造。
兵工厂纪念馆里,生锈的锉刀、泛黄的图纸与粗糙的炮弹壳,共同勾勒出 “炮弹大王” 甄荣典的传奇人生。实践团成员赵怡轩在党史宣讲中动情讲述:这位全国劳动模范曾在零下 15 摄氏度的车间里,连续工作十余小时钻研工艺;为将炮弹外圆公差控制在 0.1 毫米内,他反复改良刀具、自制木夹具,在缺乏精密量具的年代,凭着手感与心劲创造了 “毫厘精度” 的奇迹。“他常对工友说‘零件差一丝,前线就可能多流血’,甚至亲手报废过 30 多个‘差不多’的零件。” 宣讲人苏增林指着展柜中甄荣典的照片,语气里满是敬意。当甄荣典发起 “20 天完成一月任务” 的攻坚号召,整个车间的生产热潮,化作了支援前线的滚滚铁流。
清晨的瓮圪廊广场,铿锵誓言划破山谷的宁静。全体学生党员面向党旗高举右拳:“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以匠心致初心,以实干筑梦想!” 这声音穿越八十载光阴,与当年兵工厂的机床轰鸣形成跨越时空的和鸣。
在黄崖洞纪念碑前,实践团成员列队肃立。当洁白的花朵轻放于烈士纪念塔下,材料工程专业学生王睿敏在实践笔记中写道:“先辈们用‘土锉刀’淬炼大国利器的意志,藏着最动人的工匠密码 —— 甄荣典那双变形的手,在没有精密仪器的年代,把每道锉痕都打磨得丝毫不差。”
离开展馆时,队长王心怡轻抚 “八一式” 步枪斑驳的枪栓,轻声感慨:“黄崖洞的机床早已沉默,但那份‘把每件事做到极致’的匠心,永远是我们前行的指南针。”
这座曾创造 “用日军钢盔炼铁,拆敌人铁轨造枪管” 奇迹的兵工厂,如今迎来新一批 “工业报国” 的传承者。当实践团在车床前驻足凝视,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汇 —— 红色工匠精神,正以新的方式淬炼新时代的工业脊梁。作为材料工程学院的学生,他们会将这份精神融入专业学习:以甄荣典般的严谨对待材料检测与加工,像兵工厂工人般主动突破实训难题,让所学成为支撑工业发展的力量,让黄崖洞匠心在材料领域延续。
塞上兴农 调研队积极响应《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号召,于2025年8月深入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开展“ 水润塞上江南 智启农兴之路 ”主题社会实践。团队以厚植“知农爱农”情怀为初心,运用专业视角系统探究农田水利建设现状与智慧化管理实践,为乡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盛夏七月的关中平原绿意盎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渭水清源,绿动关中” 实践团七十名师生,带着环境学科专业硬实力与守护绿水青山的使命担当,于 7 月 15 日至 30 日深入西安、咸阳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团队精诚合作,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完成调研工作。我们深知,精准认知土地国情是科学决策的基石。在起初确定选题时,可谓是千头万绪,又临近考试。一遍团队内部激烈讨论,一边与指导老师深入探讨,选题迟迟定不下来。经过半个月的反复
叩问心灵关怀,解码精神需求满足之道 在这个蝉鸣悠长的盛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的学子们怀揣着人文关怀的炽热初心,踏上了前往西安康源养老机构的调研征程。我们以青春之名,将专业所学化作探访的脚步,聚焦银发群体,在康源养老院的庭院里、
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帮助大学生提前洞悉就业市场动态、提升职场竞争力,8月10日至16日,在学院党委书记贺炳彦的指导下,长安大学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长驱职探”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两江工厂、招商华驰数智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