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7月22日至8月1日,实践团以“调查数字声誉情况,分析新媒体导向,弘扬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走入乡土深处,同时以“摸实情,出实招”为调研宗旨,我们通过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选取集中位于西安市内的碑林区永兴坊、长安区马嘶坡村、长安区王莽街道小峪口村、灞桥区唐家寨村、长安区咀头村这5个拥有特色非遗项目的地区作为对象开展调研,体验当地非遗文化,采访当地居民和游客,助力非遗数字传播发展。
图为实践团进行采访
我在实践团担任宣传员一职,本次调研活动中负责整理调研地区材料,摄影,采访以及后续投稿和稿件修改。
作为中华文化发源地,西安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地理位置的,孕育了诸多绚丽的非遗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也承载着文化与历史的沉淀,对西安和周边地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物质生活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非遗并选择有含非遗元素的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而作为非遗生存土壤的乡村却面临年轻人大量外流,数字化程度低,非遗技艺濒临失传等发展难题。此次前往乡村开展调研活动我们便旨在了解当地非遗文化,传播文化自信,帮助当地非遗建立良好的数字化声誉。
图为村支书展示当地唐三彩非遗传习所
通过本次调研,我深感解决非遗传播问题的紧迫性,作为传统艺术形式,非遗的生命力来源于传承和发展,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日,许多原生态传统技艺的传播传承路径受到破坏,迫切需要找到更适宜它们扎根发芽的土壤,更需要探索一条新的传播渠道。
在与村党委书记的交流让我看到了寻找新的非遗发展之路的机遇。在非遗成为时代浪潮的今天,他们积极引导农民转变非遗传播传统的观念和方式,利用数字化手段让更多人了解当地的非遗项目,让这些古老的技艺绽放新的生命力。他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帮助非遗的传播和发展,为建设数字化非遗和美丽乡村建言献策。
图为实践团合影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何使其于传承中新生,与现实土壤交融,是亟待思考的问题。本次调研活动让我学习了非遗文化,认识了非遗发展现状,并和调查团同学们一起思考和探索了非遗发展的新路径,我将会在未来继续助力非遗,贡献建大学子的青春力量。
塞上兴农 调研队积极响应《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号召,于2025年8月深入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开展“ 水润塞上江南 智启农兴之路 ”主题社会实践。团队以厚植“知农爱农”情怀为初心,运用专业视角系统探究农田水利建设现状与智慧化管理实践,为乡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盛夏七月的关中平原绿意盎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渭水清源,绿动关中” 实践团七十名师生,带着环境学科专业硬实力与守护绿水青山的使命担当,于 7 月 15 日至 30 日深入西安、咸阳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团队精诚合作,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完成调研工作。我们深知,精准认知土地国情是科学决策的基石。在起初确定选题时,可谓是千头万绪,又临近考试。一遍团队内部激烈讨论,一边与指导老师深入探讨,选题迟迟定不下来。经过半个月的反复
叩问心灵关怀,解码精神需求满足之道 在这个蝉鸣悠长的盛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的学子们怀揣着人文关怀的炽热初心,踏上了前往西安康源养老机构的调研征程。我们以青春之名,将专业所学化作探访的脚步,聚焦银发群体,在康源养老院的庭院里、
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帮助大学生提前洞悉就业市场动态、提升职场竞争力,8月10日至16日,在学院党委书记贺炳彦的指导下,长安大学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长驱职探”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两江工厂、招商华驰数智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