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纪念我国重要史学家司马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科学院赴韩城话剧汇演文化调研队一早便前往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南乡芝川镇南的高岗上的司马迁祠墓。7月21日,团队首先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司马迁祠墓进行参观学习。这里的司马迁墓和祠修建于西晋永嘉四年(310),宋、元、明、清均有修葺,坐西朝东,自下而上,依山就势。1982年2月23日,这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穿过牌坊,走进大门,迎面是一条凹凸不平的石道,上面有车轮碾轧和风雨侵蚀的痕迹。这条大道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乃连接秦国和晋国的交通要道,后来司马迁祠修建在道路北侧,当地人便称这里为“司马坡”。
沿着司马坡向上,有一条岔道,立着木牌坊,上面书写着“高山仰止”四个大字。通往司马迁祠的这条砖石小道,共有九十九级台阶,俗称为“朝神道”。1668年,韩城县令翟世琪率领芝川民众大规模扩建司马迁祠,把有数丈深的沟填平,修筑了这条上祠之道。
快要到达司马迁祠的正门时,台阶中间出现一座砖砌牌坊,上书 “河山之阳”。走完九十九级台阶,祠堂大门赫然呈现,上方所书的“太史祠”三个大字,为韩城县令王增琪在清光绪十二年(1886)题写。这座院子是司马迁祠的主体建筑,由供司马迁后裔祭祖的献殿和供奉有司马迁全身坐像的寝宫组成。
绕过献殿和寝殿,后方便是司马迁墓,外观好像一个蒙古包。在墓冢顶端,有一棵古柏,被称为“五子登科”。在墓冢前方,有一块石碑,为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的“汉太史司马公墓碑”。
司马迁,字子长,司马谈之子,担任太史令。因为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所以受宫刑,后任中书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载了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韩城司马迁祠,见证了一个文化名城的沧桑巨变,让我们能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脉搏的跳动。带着对历史的敬意和对文化的热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古老的秘密,领略中国古代文明的风采。
(图片1)
图为调研队成员在广场上司马迁像前合影留念(摄影:朱鑫豪)
(图片2)
图为调研队成员准备穿过牌坊(摄影:石胜琦)
(图片3)
图为上山途中对司马迁广场的俯拍(摄影:王凯昕)
(图片4)
图为司马迁墓全貌(摄影:刘国梁)
经管学院数耕者调研队赴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开展调研活动 来源: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王彧昕/文 许瑞娇/图 联系方式(电话号码):15891794096 8月27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几名学生组成的调研队来到了陕西省延安市柳林镇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团队围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李静) 为系统考察高山蔬菜绿色种植的发展现状,推动农业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8月25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几名同学组成的调研团队前往太白县咀头镇塘口村,针对高山蔬菜种植过程中绿色农资使用等情况开展了专
(陕西大学生网讯) 七月的咸阳,麦浪翻滚间藏着一处特殊的精神粮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调研小队走进这座由60后老兵魏德军耗时23年、斥资近千万打造的民办红色博物馆
为深化思想政治的引领作用,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7 月 25 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药学院赴永利村调研队成员,前往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开展主题学习调研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在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毛鸣凤 供图 调研活动的第
8月2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数耕者 调研队赴“中国猕猴桃之乡”陕西省宝鸡市眉县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聚焦猕猴桃种植及数字化发展近况 。 团队深入汤峪镇猕猴桃 企业 生产基地 与 种植 农户 家庭,开展了“面对面”调研。 兄弟果业负责人带领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