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咸阳大地麦浪翻滚,在这片丰收的景象中,藏着一处独特的“精神粮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调研小队,走进了一座由 60 后老兵魏德军耗费 23 年心血、斥资近千万精心打造的民办红色博物馆。踏入馆内,一件件带着岁月痕迹的藏品,仿佛在轻声诉说着红色基因跨越时空的动人对话。
一砖一瓦皆历史:藏品中暗藏的精神密码
“讲习所三个字,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深邃内涵。”刚一进入展馆,魏馆长的话语便引人深思。展馆内,汉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复制品静静陈列,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史料相互映衬。“2000 年前的文化预言,与百年党史的实践奇迹相互呼应,这便是文明的接力传承。”
馆内的镇馆之宝,是一套 1935 年的边区扫盲课本。泛黄的纸页上,“为消灭文盲而斗争”的笔迹刚劲有力,仿佛要穿透纸背。“红军在陕北最艰难的时期,战士们的背包后面都要认一个字。”魏馆长指着课本说道,1949 年全国文盲率超过 80%,而如今 94%的识字率背后,是共产党人 80 多年如一日的文化深耕。
长征战士谢宝金背负 136 斤发电机走过二万五千里的壮举,通过实物展台变得真实可感。“他所在的连队 138 人出发,到达陕北时只剩 3 人。”展品中那台历经战火洗礼的发电机,至今似乎仍在发出“为人民服务”的电流声,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一寸山河一寸血:从苦难走向辉煌的伟大跃迁
“一个特种兵的装备价值 150 万,这背后是 76 年的不懈奋斗。”在军事展区,魏馆长的讲述让历史有了更深的纵深感。从 1910 年西部武装力量简陋的装备,到如今空天一体化的现代化国防;从甲午海战的屈辱,到辽宁舰、山东舰在大海中游弋,展品构成的“时光走廊”,藏着一个民族从苦难中站立起来的密码。
上甘岭战役特级英雄蔡兴海的故事格外震撼人心。这位咸阳籍战士带领 8 名战友,在 24 小时内以仅 3 人轻伤的代价,歼敌 400 余人。“手榴弹在头顶爆炸的瞬间投出,这既需要智慧,更需要血性。”展馆里,当年的立功奖状与央视报道视频交相辉映,定格了英雄的高光时刻。
长津湖战役幸存者朱彦夫的事迹更是令人动容。这位失去四肢和左眼的战士,用嘴写下了 80 万字的回忆录,还担任村支书 20 余年。“他醒来时饿到吃掉自己的眼球,却从未向命运低头。”魏馆长感慨地说,这样的精神正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核。
一心向党一肩责:老兵馆长的赤子情怀
“我 18 岁在保卫延安的连队当兵,连史教育让我明白了什么是信仰。”作为 60 后老兵,魏德军与红色文化的缘分始于军营。23 年来,他走遍全国收集藏品,从嫦娥六号返回舱模型到抗美援朝缴获的美军睡袋,每一件展品都凝结着他的心血。
展馆里的“红色窑洞”展区,复刻了长征的场景。遵义会议模型旁,摆放着老革命家王定国百岁时题写的“长征精神万岁”。“这些不是简单的文物,是活着的历史。”魏馆长说,开馆五年来接待了 20 余万人次,人民日报两次对其进行报道,靠的就是这份对历史的真诚。
临别时,夕阳透过展馆的窗户,在“为人民服务”的展品墙上投下温暖的光斑。正如魏馆长所说:“红色文化不是陈列在展柜里的故事,而是要让青年知道,今天的安稳日子,是有人曾用生命托举。”当调研小队走出展馆,麦田间的风仿佛还在诉说:那些关于信仰、奋斗与传承的故事,永远值得被铭记。
(陕西大学生网讯) 七月的咸阳,麦浪翻滚间藏着一处特殊的精神粮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调研小队走进这座由60后老兵魏德军耗时23年、斥资近千万打造的民办红色博物馆
为深化思想政治的引领作用,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7 月 25 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药学院赴永利村调研队成员,前往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开展主题学习调研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在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毛鸣凤 供图 调研活动的第
8月2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数耕者 调研队赴“中国猕猴桃之乡”陕西省宝鸡市眉县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聚焦猕猴桃种植及数字化发展近况 。 团队深入汤峪镇猕猴桃 企业 生产基地 与 种植 农户 家庭,开展了“面对面”调研。 兄弟果业负责人带领调研
“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必须代代传承下去。”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党在延安时期的革命历史,感悟延安精神的时代内涵,2025年7月5日至7月9日,西北工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感悟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网络强国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引领青年学子助力乡村发展,西北工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青春铸盾,清网兴乡”实践队在学院团委书记付强带领下,走进汉中开展实践。实践队结合学科特色,开展六天活动,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