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学生实践团队于2023年7月11日走进周至,以“探周至发展,观振兴成就”为主题开展调查研究。
一、猕猴桃致富“金周至”
7月14日,实践团来到周至县周一村,初步了解当地产业结构和脱贫攻坚之重点。周至县位于秦岭山脉北麓,自然环境优越,是猕猴桃优生区。近年来,周至县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重点围绕猕猴桃主导产业,狠抓产业培育,依托特色农业产业优势,深化优势产业带动、经营主体帮扶、财政资金支持、技术培训服务、惠农保险护航、电商帮扶助力等“六个全覆盖”,产业发展成为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形成了“镇有支柱产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长效产业”的发展新格局。
图为实践团团队成员在村委会合影 通讯员 陈乐 摄
二、小小猕猴桃,致富大产业
7月15日实践团来到了周至县楼观镇周一村进行参观学习,由周一村驻村干部张晋带领着实践团前往当地猕猴桃示范园参观调研。从驻村干部口中了解到周至当地通过创新“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成立了周至有机猕猴桃专业合作社,把一家一户小生产联合起来,实施统一管理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包装销售,确保了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同时,整合各村资源,积极推动贫困户嵌入猕猴桃生产、储存、加工、包装、销售全产业链,通过“产业+就业”,带动贫困户增收,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图为实践团向驻村干部了解猕猴桃产业发展情况 通讯员 王松 摄
周一村驻村干部张晋向实践团介绍周至猕猴桃产业发展情况。截至目前,周至县猕猴桃栽植面积43.2万亩,占全国的15%、全球的12%,年产鲜果53万吨,占全国的25%、全球的15%,一产产值超过32亿元,果农人均达到1.5—2万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近年来该村通过发展产业直接带动当地173户贫困户,建立脱贫长效机制,为贫困户提供20余个就业岗位,确保每一户贫困户每年享有入股股金5%的分红收益。间接带动200多户贫困户产业就业,同时吸纳周边2000人在产业链中就业,实现劳动力就业转移,为周一村的脱贫巩固提升提供了保障。
图为实践团在示范园近距离观察猕猴桃 通讯员 刘梦盈 摄
三、“互联网+科技”兴农助产业
为了深入了解当地猕猴桃种植、研发、加工、销售及推广路径,探索周至特色产业,实践团随后来到了猕猴桃的分拣中心和特色产业展示厅,了解到猕猴桃在进行前往市场之前的尺寸筛选过程和猕猴桃的外包装组装流程。实践团团员们深刻感受到新媒体网络与农产品相结合的新型销售方式,利用直播带货网络销售的方式让更多人知道周至猕猴桃这个品牌。猕猴桃也已经成为果农脱贫果、致富果、幸福果,终南山下的地道好果。
图为当地农工分拣猕猴桃进行包装组装 通讯员 朱江 摄
图为当地猕猴桃文创产品礼盒 通讯员 刘梦盈 摄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新时代新征程中,应通过做大做强优质农产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精品民生项目等措施,走出特色乡村振兴发展路。
经管学院数耕者调研队赴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开展调研活动 来源: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王彧昕/文 许瑞娇/图 联系方式(电话号码):15891794096 8月27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几名学生组成的调研队来到了陕西省延安市柳林镇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团队围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李静) 为系统考察高山蔬菜绿色种植的发展现状,推动农业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8月25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几名同学组成的调研团队前往太白县咀头镇塘口村,针对高山蔬菜种植过程中绿色农资使用等情况开展了专
(陕西大学生网讯) 七月的咸阳,麦浪翻滚间藏着一处特殊的精神粮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调研小队走进这座由60后老兵魏德军耗时23年、斥资近千万打造的民办红色博物馆
为深化思想政治的引领作用,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7 月 25 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药学院赴永利村调研队成员,前往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开展主题学习调研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在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毛鸣凤 供图 调研活动的第
8月2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数耕者 调研队赴“中国猕猴桃之乡”陕西省宝鸡市眉县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聚焦猕猴桃种植及数字化发展近况 。 团队深入汤峪镇猕猴桃 企业 生产基地 与 种植 农户 家庭,开展了“面对面”调研。 兄弟果业负责人带领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