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生态保护第一,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利用天文旅游助力乡村发展,实现增收致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7月17日至21日,西北大学物理学院“星空连乡野,天文助石门”社会实践团队(以下简称“团队”)深入旬邑县石门村开展了为期五天的实践活动。
实践队合影
采集数据,科学助力乡村振兴
考察期间,团队借良好的天气情况积级利用多种手段收集当地环境数据,拟定天文旅游基地优良建设场所2处,准确测定了当地光污染等级(波特尔光污染等级3级)并定性测量了夜空质量指数(夜空质量指数大于20cd/平方角秒)。以上指标明确指出该地拥有不可多得的优越环境条件,十分适合建立暗夜星空保护区,大力发展天文旅游这一新兴产业,为当地暗夜星空保护区的申报工作以及天文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测定天文旅游基地建设场所
深入石门,走访调研共谋发展
石门山地区位于关中北部的最高点,大气透明度较高,几乎没有大气湍流和折射现象,能够提供清晰的天空视野,观测到的天体图像极为精确。为发展天文旅游提供了绝佳的条件。7月18日至20日,团队先后走访石门村,石门村村委会,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对石门村村民和网络用户展开问卷调查,收集线上线下总计364份问卷,获得了大量意见、观点与反馈,并进行数据分析,形成调查报告。7月20日团队前往石门国家森林公园与公园负责人开展座谈交流会,就景区天文旅游的发展与暗夜星空保护区建立交换意见与看法,并向景区递交了团队观测和测量数据,助力当地天文旅游的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石门村走访调查
发放问卷
与石门国家森林公园负责人交流座谈
开展科普,筑牢科学文化之基
为进一步提高石门村群众的科学素养,丰富当地村民的天文知识储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一体两翼”作用,将科普工作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科普资源互联互通和高效配置,为当地天文旅游的发展做好准备,7月19日,团队以纸质文稿和现场讲述的方式在石门村开展科普讲座,为当地村民讲解有关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及如何判断天文观测条件等天文知识。同时,团队利用已有设备,为当地村民讲解天文望远镜系统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并鼓励大家亲自体验操作望远镜。7月19日晚,团队开展了夜间观星活动,利用指星笔帮助村民认识常见星星、星座等。
开展科普活动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实践队希望利用自身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将石门山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助力盘活石门山旅游产业,让这片璀璨的星空带领村民们走上致富的道路,为石门村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薪火赓续,学子归巢话成长。2025年1月20日,寒假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三位学子——吕伟、王昊和汤浩,回到母校——湖北省武穴中学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宣讲活动,向在校的高中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大学经验和成长故事。通过这次活动,他们不仅为学弟学妹们传
陕西宝鸡讯(通讯员 王彧冉) 2025年3月2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宝鸡市垃圾填埋场生态环境改造研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团队,赴宝鸡市硖石镇长寿沟垃圾填埋场开展调研。通过访谈镇政府工作人员、走访周边村民,团队聚焦封场后生态修复的基层实
长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盘活文化资源 壮大集体经济”团队赴渭南市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开展实践调研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