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三下乡:走进红色遗址,感悟红色精神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国情怀,长安大学“走进红色遗址,感悟红色精神”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教师李慧、胡佳瑞的带领下于7月8日至12日赴陕西西安、延安参观红色博物馆与革命遗址、采访革命前辈并开展走访调研。
寻足迹,汲取奋进力量
7月8日,实践队来到曲江红色记忆博物馆参观学习,令师生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毛主席像章馆中展出的各式各样的毛主席像章。讲解员告诉大家,佩戴毛主席像章是当时的潮流,人们将此视为一种荣耀,还常常比较所佩戴像章的大小,表明了人民群众对人民领袖的崇敬和爱戴。
7月10日,实践队先后来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西安烈士陵园。纪念馆内的每一块青砖绿瓦都彰显着抗战时期的厚重,每一颗参天的古木都仿佛在诉说着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队员们感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不息的风采。西安烈士陵园安息着700多名革命烈士,实践队在看到毛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和“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石碑时,都被革命先烈们大无畏的奉献精神所触动和震撼。队员们面对纪念碑默哀悼念,敬献花篮,行鞠躬礼,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和无限敬仰。
7月11日,实践队怀着对张学良、杨虎成二位将军的崇高敬意,在西安事变纪念馆参观学习。实践队在杨虎城止园别墅与西南科技大学社会实践队就有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以及杨虎城将军生平事迹进行交流分享,大家均被两位将军为求民族大义而于自身安危不顾的崇高精神品质所深深感染。
访老兵,重温峥嵘岁月
山河照赤心,烈骨铸忠魂。一位老兵,一段历史。7月9日,实践队来到延安市黄陵县采访了三名战争时期的革命前辈。参加解放战争的马志健和杨来成两位老人都已年逾90,即使退伍多年,老人们谈起当年的峥嵘岁月,依然激情澎湃。参加越南自卫反击战的郑炳印老人告诉我们:在战场上,他们不怕流血,不怕牺牲,怕的是自己国家落后挨打,怕的是后辈再难挺起脊梁。他们嘱咐青年人:“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都是战士用鲜血铸造出来的。作为青年人要勇担重任,艰苦奋斗,建设祖国。”
宣党史,赓续红色血脉
7月12日,实践队来到由爱国将领张学良于1941年创办的西安第二十六中学进行调研采访,并开展党史知识宣讲。采访过程中,同学们对中国共产党成立、长征、国共合作、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党史知识对答如流。一位同学在采访中说道:“作为新时代中学生,学习与弘扬我国的历史与文化是我们的必修课”。
通过为期五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加深了实践队员对革命历史的认识和了解,坚定他们赓续红色基因、勇担强国使命的信仰信念。
薪火赓续,学子归巢话成长。2025年1月20日,寒假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三位学子——吕伟、王昊和汤浩,回到母校——湖北省武穴中学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宣讲活动,向在校的高中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大学经验和成长故事。通过这次活动,他们不仅为学弟学妹们传
陕西宝鸡讯(通讯员 王彧冉) 2025年3月2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宝鸡市垃圾填埋场生态环境改造研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团队,赴宝鸡市硖石镇长寿沟垃圾填埋场开展调研。通过访谈镇政府工作人员、走访周边村民,团队聚焦封场后生态修复的基层实
长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盘活文化资源 壮大集体经济”团队赴渭南市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开展实践调研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