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引领青年学生考察发展成就,增强实践能力,厚植家国情怀。7月15日,长安大学“人文圣地寻非遗,千年灯影助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大明镇文化站站长、华州竹编民俗专家杨建平的带领下,前往陕西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韩凹村开展实践调研活动。
实践队员走进韩凹村一线天
“华州大明韩凹村,村前道路一里深。两边崖壁十丈高,村里环境面貌新。”这首歌谣在大明镇韩凹村广为流传。上世纪七十年代,韩凹村前横亘着一条数十米长的土塬,阻挡了村民外出的道路,生产生活极不方便。杨建平介绍说:“第一次是在一九七六年韩凹村老书记韩俊停 (抗美援朝复原军人) ,副书记马经文 (复原军人)看到村民担着沉重的担子,背着沉重的背笼,在又窄又陡又长的路上下坡。他们带领村民开、挖、担、挑,用锄头和铁锨将土塬开挖了数米深。第二次是一九八七年由村党支部书记韩恩娃和大队长韩铁锤带领村民再次开挖。第三次由村党支部书记韩建荣和大队长韩启民带领村民用推士机往下开挖,并铺了水泥路。”
实践队员在近距离参观村民开路时留下的痕迹
韩凹村三任书记发扬愚公精神,带领全村人民多次挖修,将塬体一分为二,筑成了今天长百余米、宽3.5米、高20余米的宽缝,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一线天”体现着韩凹村村民勇于摆脱苦难的拼搏精神,深刻彰显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近年来,韩凹村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新铺了水泥路,通村公路与赤铁公路连接,村民生活有了大大的改善,而当年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开劈的道路已由最初的步道已变为可行驶小汽车的公路,更是成了一个著名的网红打卡地。
实践队员与大明镇文化站站长杨建平在“一线天”甬口处合影
实践队员行走在一线天的道路上,幽静而惬意,抬头仰望,蓝天变成了一条线。走出甬口,天慢慢张开,豁然开朗,放眼望去,千古留名鱼进川的美景尽收眼帘,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美丽的乡村新图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大明镇韩凹村三代党支部书记带领全体村民修路的故事远没有结束,杨建平站长告诉实践队员:“现在的韩凹村村民根本不需要人去号召,每逢夏季大雨过后,村民们都会自发来修缮一线天。”通过此次实践,队员们了解到了大明新愚公的故事,深刻领悟到了人民群众面对困难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实践队员赵克强感慨道:“人民群众永远都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经管学院数耕者调研队赴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开展调研活动 来源: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王彧昕/文 许瑞娇/图 联系方式(电话号码):15891794096 8月27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几名学生组成的调研队来到了陕西省延安市柳林镇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团队围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李静) 为系统考察高山蔬菜绿色种植的发展现状,推动农业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8月25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几名同学组成的调研团队前往太白县咀头镇塘口村,针对高山蔬菜种植过程中绿色农资使用等情况开展了专
(陕西大学生网讯) 七月的咸阳,麦浪翻滚间藏着一处特殊的精神粮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调研小队走进这座由60后老兵魏德军耗时23年、斥资近千万打造的民办红色博物馆
为深化思想政治的引领作用,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7 月 25 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药学院赴永利村调研队成员,前往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开展主题学习调研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在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毛鸣凤 供图 调研活动的第
8月2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数耕者 调研队赴“中国猕猴桃之乡”陕西省宝鸡市眉县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聚焦猕猴桃种植及数字化发展近况 。 团队深入汤峪镇猕猴桃 企业 生产基地 与 种植 农户 家庭,开展了“面对面”调研。 兄弟果业负责人带领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