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与动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持续加强卫生基层建设。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思想,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医疗的真实现状,感受乡村振兴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9位师生组成“智”在必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了为时8天,以“医”通百通,助力振兴为主题实践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与蓝田县河东村村干部合影 李玉凡摄)
7月5日下午,团队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驱车前往蓝田县正式开始为期8天的调研。调研过程中,团队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内分工提问、记录、拍照、录音。每天结束走访后,团队成员共同汇总整理采访内容,修改问卷。经过几天的调研,团队一共走访了汤峪镇的塘子村、高堡村、代寨村、圪塔村、河东村以及焦岱镇部分村落,通过走访调研与当地村民用方言交谈,掌握村民实际生活中就医情况,了解当地医疗的发展,明确乡村不同群体的看病困境。
(图为实践队采访蓝田县农村居民 魏金丽摄)
乡村人口老龄化严重,中老年人看病难 在走访过程中,团队成员不由得感概:“现在农村老年人太多了,基本上看不见年轻人。”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告显示: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严峻,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20%。乡村老龄化问题凸显,中老年人看病成了乡村医疗发展的一大难题。根据调查乡村中老年人看病就医难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1. 中老年人对智能手机不熟悉,许多情况下需要子女陪同看诊或是原本可以线上办理的业务。2. 中老年人收入低甚至没有收入,大部分日常开支来源于子女,所以很多中老年人坚持“小病不用治,大病治不起”。3. 中老年人对很多医疗政策不了解,对医疗保障,报销制度等知识掌握不全。4. 中老年人行动不便,地段医院不能提供良好的治疗效果,中老年人前往市区就医明显不方便。
(图为实践队采访蓝田县曾经的村医 魏金丽摄)
城乡医疗资源差距大,乡村优质卫生资源不足乡村医疗机构包括一些村卫生所和镇上的卫生院,级别普遍偏低,缺少优质的医疗人才和高端的医疗器械,治疗水平非常有限。乡村医院对于普通简单的小病症可以治疗,但是遇到大病症状或是小病症状恶化等就无法进行治疗,需要前往市区医院看诊,特别是在疫情形势下,出现发热情况,也需要前往市医院。对于农村人口前往市区就医,又有花费高,保障低,报销比例低的问题。
(图为团队成员整理调研内容 魏金丽摄)
医疗常识的普及水平有待提高 据有关报告显示,我国政府的医疗卫生支出仅占GDP的2%,低于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近年来,农村推行的“新农合”给农村医疗带来便利,但仍然不能弥补城乡之间的差距。传统的农村医疗科普传播工作仍然以医疗机构为主要阵地,而且传播方式单一,内容大多围绕艾滋病、性病等传统主题,对于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涉及甚少,知识量明显不足。村民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平台向我们老百姓普及医疗常识,让我们知道这些疾病的危害和基本预防手段。”
调研结束,团队成员感触颇深,每个人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受益匪浅。社会实践给了他们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的机会。只有真正地深入基层,体会老百姓的苦与乐,才能够真正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果与魅力。
短短八天的调研,实践队感受到乡村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发现乡村医疗发展的一些问题,但“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智”在必兴队将持续前行,继续为乡村医疗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薪火赓续,学子归巢话成长。2025年1月20日,寒假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三位学子——吕伟、王昊和汤浩,回到母校——湖北省武穴中学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宣讲活动,向在校的高中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大学经验和成长故事。通过这次活动,他们不仅为学弟学妹们传
陕西宝鸡讯(通讯员 王彧冉) 2025年3月2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宝鸡市垃圾填埋场生态环境改造研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团队,赴宝鸡市硖石镇长寿沟垃圾填埋场开展调研。通过访谈镇政府工作人员、走访周边村民,团队聚焦封场后生态修复的基层实
长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盘活文化资源 壮大集体经济”团队赴渭南市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开展实践调研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