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
讲大学生故事·传大学生声音
首页

陕工院材料工程学院赴大华 1935 博物馆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 2025-08-19 浏览:

7 月 30 日,暑气渐盛,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的师生们带着对工业历史的追溯热忱,踏上了前往西安大华 1935 博物馆的暑期 “三下乡” 实践旅程。在学工办主任王昊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岳静的带领下,大家走进这座由长安大华纺织厂老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场馆,在斑驳的机床与泛黄的史料间,触摸民族工业的百年脉搏,让红色基因与匠心精神在实地研学中悄然扎根。

9c65378cde28889943adff0c8ec5f602.jpg

推开大华 1935 博物馆的大门,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兴建创业”“抗战支援”“新生发展”“凤凰涅槃” 六个展厅依次铺展,300 余件实物展品、百余张历史图片与场景复原装置,将长安大华纺织厂的百年历程织成了一幅立体的工业史诗。锈迹爬满的老纺织机床仍保持着运转时的姿态,齿轮间似乎还残留着棉絮的温度;泛黄的生产报表上,密密麻麻的钢笔字记录着战时赶制军布的紧迫;磨损的蓝色工作证里,夹着老工人泛黄的黑白照片 —— 这些带着岁月温度的物件,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过往:1935 年建厂时,工人们顶着设备匮乏的压力拓荒创业;抗战烽火中,工厂连夜赶制军布、支援前线,把纺织机变成了 “另一种武器”;新中国成立后,这里领跑西北纺织工业,织出了 “西北第一布” 的荣光;面对时代转型,又勇毅转身,从老厂房蜕变为承载工业记忆的文化地标。

df712f75f5911b7a5c5095cd3dd80894.jpg

“原来课本里‘民族工业的坚韧’,是真的有人一代代干出来的。” 有同学站在 “抗战支援” 展厅的军布展品前轻声感慨。那些曾在历史课上掠过的文字,此刻化作了可触摸的实物、可感知的场景,让师生们对民族工业的变迁有了比书本更立体的认知。

参观的尾声,一场简单而庄重的实践教育基地挂牌仪式在博物馆中庭举行。当红色的牌匾稳稳挂起,这里正式成为学院实践育人的重要阵地。博物馆负责人与王昊主任相视而笑,话语里满是期待:“基地建在这里,就是想让学子们离工业历史再近一点 —— 摸一摸老机床,就知道先辈们‘缺设备也不缺干劲’的拼劲;看一看生产报表,就懂了‘实业救国’不是口号。” 大家都盼着,这片土地能成为连接课堂与行业的桥梁,让专业知识在历史场景里扎根,让社会担当在触摸历史中生长。

ff26a022b00b495d9afecd9ae72e94b7.jpg

午后的阳光透过纺织车间旧址的高窗,在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岳静老师就站在当年工人操作的机床旁,以 “从大华历史看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与民族复兴” 为题,为师生们上了一堂沉浸式思政课。“大家看这台 1938 年的纺织机,” 她指着身旁的展品,指尖轻轻拂过机床的木质扶手,“抗战时,就是靠着这样的设备,工人们三天三夜不合眼,赶制出上万匹军布送往前线。那时的‘工业’,是和民族存亡绑在一起的。” 她顺着大华的百年脉络,从历史纵深里梳理中国近现代工业的曲折 —— 从清末民初的 “实业救国” 理想,到抗战时的工业救亡,再到新时代的工业现代化;又从现实维度剖析:工业强则国家强,当年大华的纺织机织的是布,更是民族的底气;如今咱们材料工程专业钻研的技术,造的是材料,更是复兴的基石。

“作为材料学子,你们站在老机床前,该想些什么?” 岳静老师的目光扫过在场的同学们,“先辈们在缺技术、缺设备时,能靠双手造出‘西北第一布’;现在你们有实验室、有好老师,面对‘卡脖子’技术,能不能拿出‘大华人的拼劲’?” 提问落在心头,有同学悄悄握紧了拳头 —— 这堂在工业旧址里上的思政课,没有讲台的距离,却让 “科技报国” 的使命从课本里走了出来,成了触手可及的责任。

251b93076868f999f7b3ff670af3d4b2.jpg

走出博物馆时,夕阳为老厂房的红砖镀上了金边。师生们的脚步比来时更沉,心里却更亮: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工业历史的 “参观”,更是学院与博物馆协同育人的开端。未来,这里会有更多课堂搬进车间旧址,更多学生带着专业问题来史料里找答案 —— 老机床旁或许会开起 “材料腐蚀与防护” 的现场课,生产报表前可能会展开 “工业管理与创新” 的讨论。

就像大华纺织厂的老厂房从未真正 “老去”,只是换了种方式承载记忆;民族工业的精神也不会褪色,正借着这样的实践,从百年前的机床旁,传到新时代学子的手心里。而这群年轻人也悄悄记下:要把今日触摸到的工业记忆,变成明日实验室里的钻研劲头 —— 让匠心接棒,让担当落地,在工业现代化的路上,织出属于他们这代人的 “新史诗”。



责任编辑:晴空
相关文章
叩户、聚智、溯源、探效、问策!环境青年 “五阶解码

叩户、聚智、溯源、探效、问策!环境青年 “五阶解码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盛夏七月的关中平原绿意盎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渭水清源,绿动关中” 实践团七十名师生,带着环境学科专业硬实力与守护绿水青山的使命担当,于 7 月 15 日至 30 日深入西安、咸阳

河北省黄儿营村土地空间配置情况调研——西北农林科技

河北省黄儿营村土地空间配置情况调研——西北农林科技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团队精诚合作,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完成调研工作。我们深知,精准认知土地国情是科学决策的基石。在起初确定选题时,可谓是千头万绪,又临近考试。一遍团队内部激烈讨论,一边与指导老师深入探讨,选题迟迟定不下来。经过半个月的反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往西安市养老机构开展调研活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往西安市养老机构开展调研活动

叩问心灵关怀,解码精神需求满足之道 在这个蝉鸣悠长的盛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的学子们怀揣着人文关怀的炽热初心,踏上了前往西安康源养老机构的调研征程。我们以青春之名,将专业所学化作探访的脚步,聚焦银发群体,在康源养老院的庭院里、

长安大学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长驱职探”暑期社会实践

长安大学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长驱职探”暑期社会实践

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帮助大学生提前洞悉就业市场动态、提升职场竞争力,8月10日至16日,在学院党委书记贺炳彦的指导下,长安大学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长驱职探”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两江工厂、招商华驰数智交通

长安大学学子伊犁行:以青春视角观民族团结 话绿电赋

长安大学学子伊犁行:以青春视角观民族团结 话绿电赋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引导和帮助我校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长安大学赴新疆伊犁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深入基层、走进企业、探访历史、感受文化,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