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庄位于左权县芹泉镇,村庄依山傍沟而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9师于1937年11月率先在杨家庄建立了“炸弹厂”,成为八路军开辟时间最早、建成规模最大、武器制造最完备的兵工厂,在抵御日寇侵略的峥嵘岁月中,该厂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铸就了传之久远、利在千秋的中国军工精神,既见证了军工发展史的艰辛历程,更铭刻着八路军兵工战士为抗日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
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7月23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寻迹工业抗战 淬炼时代匠心”三下乡实践团盛踏着盛夏的脚步,走进山西省左权县芹泉镇杨家庄村,探访杨家庄抗战时期兵工厂遗址,这座依山而建的院落群,正以沉默而厚重的姿态,向青年学子铺展80多年前八路军军工救国的壮阔历史画卷。
在杨家庄太行军工文物展厅内,泛黄的生产日志与锈迹斑斑的武器原型交相辉映,生动还原了老厂长杨锡禄带领工人攻坚克难的奋斗场景:没有图纸就拆解敌械逆向研发,缺乏钢材就收集民间铁器重新冶炼,硬是在山洞车间量产出手榴弹、地雷等武器。尤其令人动容的是,他们仿制的日式“甜瓜弹”、改良的掷弹筒,以及自主研发的多口径适配子弹,为129师等部队提供了关键火力支撑,成为军民同心抗敌的有力见证。
“当第一缕阳光照进窑洞车间,锤头与钢砧的交响便唤醒了沉睡的山谷”实践团成员赵怡轩的深情朗诵,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杨家庄那段尘封的军工往事,为这段红色历史注入了鲜活温度。她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将团队成员带回那个靠信仰照亮黑夜的年代:军工战士们在油灯下绘制图纸,在寒风中锻造零件,用汗水与智慧凝结成保家卫国的利器。这场沉浸式朗诵让红色记忆具象化,更在在场所有人心中播下了传承的种子。
杨家庄旧址不仅是红色精神的传承地,更应该成为文明新风的践行地。志愿者们开展的普通话推广活动,让五湖四海的访客都能清晰聆听这里的红色故事—用标准语讲述秘密交通站的传奇,用共同语重温军民同心的岁月,让杨家庄的精神火种传遍更广。同时,夏季来临,旧址周边水域渐成隐患,珍爱生命、预防溺水刻不容缓。针对夏季水域安全隐患,团队在旧址周边张贴防溺水宣传海报,普及“远离野泳、结伴而行、备好装备”的安全准则,用实际行动守护红色热土。
“这些沉默的旧址,诉说的不仅是兵工发展史,更是中华民族在危难中不屈的抗争史。”指导教师赵佳恒的话语掷地有声。此次实践活动让青年学子在历史现场感悟初心使命,在红色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随着越来越多青年走进这片热土,杨家庄兵工厂的精神火种正跨越时空,在新时代青年心中燎原生长,让太行精神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
塞上兴农 调研队积极响应《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号召,于2025年8月深入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开展“ 水润塞上江南 智启农兴之路 ”主题社会实践。团队以厚植“知农爱农”情怀为初心,运用专业视角系统探究农田水利建设现状与智慧化管理实践,为乡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盛夏七月的关中平原绿意盎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渭水清源,绿动关中” 实践团七十名师生,带着环境学科专业硬实力与守护绿水青山的使命担当,于 7 月 15 日至 30 日深入西安、咸阳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团队精诚合作,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完成调研工作。我们深知,精准认知土地国情是科学决策的基石。在起初确定选题时,可谓是千头万绪,又临近考试。一遍团队内部激烈讨论,一边与指导老师深入探讨,选题迟迟定不下来。经过半个月的反复
叩问心灵关怀,解码精神需求满足之道 在这个蝉鸣悠长的盛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的学子们怀揣着人文关怀的炽热初心,踏上了前往西安康源养老机构的调研征程。我们以青春之名,将专业所学化作探访的脚步,聚焦银发群体,在康源养老院的庭院里、
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帮助大学生提前洞悉就业市场动态、提升职场竞争力,8月10日至16日,在学院党委书记贺炳彦的指导下,长安大学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长驱职探”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两江工厂、招商华驰数智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