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黄秀鲜 莫海斌
自1994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创立以来,便肩负着开创中国葡萄酒高等教育、助力产业发展的使命。历经近三十载的探索与积淀,学院不仅在理论研究领域硕果累累,更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曹辛庄教学实践基地便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载体。作为学院连接课堂与产业、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纽带,这里既是培育专业人才的“试验田”,也是推动科研创新的“主战场”,更是彰显学科特色的“展示窗”。
步入曹辛庄教学实践基地,仿佛走进一座立体的葡萄品种资源库与栽培技术博物馆。30多个鲜食葡萄品种在此争奇斗艳,从圆润饱满的户太八号到晶莹剔透的阳光玫瑰,每一颗果实都承载着品种改良的智慧;23个酿酒葡萄品种则各显风骨,赤霞珠的浓郁、霞多丽的清爽、梅洛的柔和在此汇聚,为教学与科研提供了丰富的样本;10个砧木品种更是默默守护着葡萄植株的健康,它们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特性,成为研究葡萄抗病虫害、耐盐碱等课题的重要素材。
基地内5个特殊栽培技术展示棚与2个科研试验棚,犹如一个个“技术实验室”,将前沿的栽培理念与创新技术直观呈现。采用的简易避雨栽培模式,通过科学搭建的防雨设施,有效规避了雨水对葡萄生长的不利影响,降低了病害发生几率,这一模式不仅适用于我国南方多雨地区,也为北方雨季的葡萄种植提供了借鉴。
作为学院实践教学的核心阵地,曹辛庄基地为多门课程提供了鲜活的教学场景。《专业认知实习》中,新生们在这里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不同品种的葡萄植株,通过观察叶片形态、果实特征,建立对葡萄产业的初步认知;《田园实习》则让学生们亲身体验葡萄种植的全过程,从定植、施肥、浇水到病虫害防治,每一项操作都凝聚着理论知识的实践转化;《冬剪实习》更是基地的“重头戏”,师生们在寒风中学习修剪技巧,理解如何通过修剪调节树势、控制产量、保证品质,让冰冷的剪刀成为塑造葡萄来年生长态势的“魔法棒”。此外,《葡萄栽培学》《葡萄品种学》等专业核心课程,也将课堂搬到了葡园之中,教师们结合实地植株讲解栽培理论、品种特性,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具体可感,学生们在观察、提问、操作中深化理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悟”。
曹辛庄教学实践基地,这座扎根于土地的实践课堂,见证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对人才培养的执着追求,也承载着学院推动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责任与担当。在这里,每一株葡萄都在诉说着自然与科技的共生,每一次实践都是对专业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未来,基地将继续以其专业性与实践性,为培养更多高素质葡萄酒专业人才、推动科研创新与学科发展贡献力量,在谱写中国葡萄酒教育事业华章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塞上兴农 调研队积极响应《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号召,于2025年8月深入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开展“ 水润塞上江南 智启农兴之路 ”主题社会实践。团队以厚植“知农爱农”情怀为初心,运用专业视角系统探究农田水利建设现状与智慧化管理实践,为乡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盛夏七月的关中平原绿意盎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渭水清源,绿动关中” 实践团七十名师生,带着环境学科专业硬实力与守护绿水青山的使命担当,于 7 月 15 日至 30 日深入西安、咸阳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团队精诚合作,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完成调研工作。我们深知,精准认知土地国情是科学决策的基石。在起初确定选题时,可谓是千头万绪,又临近考试。一遍团队内部激烈讨论,一边与指导老师深入探讨,选题迟迟定不下来。经过半个月的反复
叩问心灵关怀,解码精神需求满足之道 在这个蝉鸣悠长的盛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的学子们怀揣着人文关怀的炽热初心,踏上了前往西安康源养老机构的调研征程。我们以青春之名,将专业所学化作探访的脚步,聚焦银发群体,在康源养老院的庭院里、
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帮助大学生提前洞悉就业市场动态、提升职场竞争力,8月10日至16日,在学院党委书记贺炳彦的指导下,长安大学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长驱职探”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两江工厂、招商华驰数智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