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三下乡”|“锦官城里丝未老,绣者指上春常在”--建科学院赴四川省成都市蜀绣非遗文化创新性保护与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成都绣文化责任有限公司采访与调研
为了探索蜀绣非遗文化传承现状与创新路径,建科学院赴四川省成都市蜀绣非遗文化创新性保护与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18日赴成都绣文化责任有限公司对蜀绣文化非遗传承人何磊进行采访并参观相关优秀蜀绣作品,团队深入了解了蜀绣的历史脉络、技艺精髓及当代发展面临的挑战。
成都古称“锦官城”,是蜀绣的发源地与传承中心。蜀绣又名“川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作为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蜀绣以其明丽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细腻的针法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韵味,丰富程度居四大名绣之首,2012年12月0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蜀绣”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25年7月18日实践团来到成都绣文化责任有限公司进行采访与调研。
实践团首先对蜀绣文化非遗传承人何磊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何磊首先讲述了自己从事蜀绣的经历,从2011年开始到今天已经14年之久,一直没有更换过其他职业。大学美术专业的知识积累让他对艺术方面格外敏感也让他有了个性化的从业选择,受到家族其他从事蜀绣文化的亲戚影响让他走上了这条“为艺术而非遗”而不是“为非遗而非遗”的道路,他坦然道自己不需要大师之类的名号,自己只是一名艺术从事者。
随后,何磊向团队成员分析传承蜀绣中的困境,其一是国家政策,国家相关非遗文化的政策每年或每两三年会根据国人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行业方向来转变要求,从事相关非遗文化的私人企业对这方面是“模糊”的;其二是市场需求,蜀绣产品作为工艺品只针对礼品需求,现在年轻人很少有人购买蜀绣产品摆在家中,因此蜀绣市场需求较小;其三是市场需求影响下的定价问题。何磊认为蜀绣等非遗文化传承不困难,它的流失往往是因为市场带来的经济困难。
采访完成后团队成员在何磊的讲解下参观何磊本人的大师级作品、蜀绣文创、顾客定制的蜀绣服饰以及绣娘缝制中的百蝶图。在讲解过程中,团队成员提问蜀绣创作过程中哪个环节比较困难,何磊分享道这与市场有关,做相关蜀绣产品首先要分析市场是否需要,市场中哪个年龄段需要。因此做蜀绣最难在于市场分析与当代人审美需求、情绪价值需求的把握,考验绣艺师理解能力与绣艺实力。
绣娘正在绣制的百蝶图
最后,何磊对以往年轻人做蜀绣“没耐心”“坐不住”的刻板印象进行纠正,真正的蜀绣从业者与年龄没有任何关系,相反的现在年轻力量的涌入为蜀绣增添了大量活力,年轻人中的作品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灵动丰富的艺术色彩,而年龄偏大的从业者对审美与题材应用有所固化。何磊不仅对年轻力量充满信心,也对蜀绣等非遗文化充满信心,他认为只要非遗文化与生活有关就不会灭绝。
蜀绣,是丝线交织的历史,更是文化自信的缩影。通过这次的采访与调研,实践团认识到蜀绣的未来应当是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年轻一代的创意为蜀绣注入新活力,它可以是博物馆里的珍贵展品,也可以是年轻人身上的潮流单品,可以是代代相传的家族记忆,也可以是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只有当蜀绣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他才能跨越时空,继续讲述属于这个时代的故事。
经管学院数耕者调研队赴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开展调研活动 来源: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王彧昕/文 许瑞娇/图 联系方式(电话号码):15891794096 8月27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几名学生组成的调研队来到了陕西省延安市柳林镇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团队围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李静) 为系统考察高山蔬菜绿色种植的发展现状,推动农业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8月25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几名同学组成的调研团队前往太白县咀头镇塘口村,针对高山蔬菜种植过程中绿色农资使用等情况开展了专
(陕西大学生网讯) 七月的咸阳,麦浪翻滚间藏着一处特殊的精神粮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调研小队走进这座由60后老兵魏德军耗时23年、斥资近千万打造的民办红色博物馆
为深化思想政治的引领作用,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7 月 25 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药学院赴永利村调研队成员,前往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开展主题学习调研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在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毛鸣凤 供图 调研活动的第
8月2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数耕者 调研队赴“中国猕猴桃之乡”陕西省宝鸡市眉县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聚焦猕猴桃种植及数字化发展近况 。 团队深入汤峪镇猕猴桃 企业 生产基地 与 种植 农户 家庭,开展了“面对面”调研。 兄弟果业负责人带领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