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苏廉博)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关于“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五育并举”与“文化惠民”中的重要作用,7月14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对神木市文投集团艺术团团长王老师进行了专题访谈,深入探讨了“杨家将战鼓”的传承现状、精神内涵及创新路径。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王老师合影
非遗传承既是文化责任,也是时代使命。作为省级非遗项目“杨家将战鼓”的传承主体,神木市文投集团艺术团始终以“让古老技艺扎根当代”为目标,在坚守传统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访谈中,王老师首先谈及传承过程中的挑战:“战鼓表演讲究节奏精准,需融合戏曲身段、舞蹈韵律甚至杨家枪招式,年轻演员往往要经过数年苦练才能掌握精髓。更难的是如何在保留‘金戈铁马’般的气势基础上,让表演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期待,这需要在传统鼓谱与现代艺术表达间找到平衡。”
这支平均年龄25岁的艺术团,用青春活力为古老战鼓注入新动能。据王老师介绍,艺术团共有20余名成员,每年都会邀请非遗大师授课、开展技能考核,确保技艺不走样;同时用短视频记录排练日常、在各类展演中创新编排,去年就有多名中小学生看完演出后主动报名学习。谈及战鼓承载的精神内核,王老师的话语充满力量:“‘杨家将战鼓’的‘忠勇’二字,从不是简单的历史符号。‘忠’是对民族大义的坚守,‘勇’是面对困境时的心理韧性——这种精神与当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高度契合。”王老师强调,战鼓不仅是非遗符号,更是“五育并举”的鲜活载体:“击鼓需协作,是德育;鼓谱记诵练思维,是智育;练鼓强体魄,是体育;服饰纹样、动作美感培育审美,是美育;日复一日的坚持,是劳育。”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王老师
在创新传承方面,艺术团的探索颇具成效。音乐上,在传统鼓谱基础上加入现代打击乐,让节奏层次更丰富;服饰上,将宋代铠甲的甲片元素与戏曲服饰结合,既显历史厚重又便于舞台舒展;文旅融合上,依托“杨家将故里”IP打造沉浸式演出,让游客在鼓点中感受历史场景。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王老师
谈及战鼓与慰藉老年人精神世界的关联,王老师笑着谈到:“老人们每周聚在一起排练,不仅锻炼了身体,更因‘杨家将保家卫国’的共同记忆拉近距离。”这种“文化疗愈”功能,让战鼓成为老年人连接彼此的精神纽带:能促进老年人社交互动,从而减少退休后的社会脱节感。
对于青少年教育,艺术团已有较清晰规划:短期规划将战鼓教学融入神木市当地中小学美育课程,组建校园战鼓社团;中期联动文投研学项目,开展相关实践活动;长期建立青少年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让学生从观众变演员,从学习者变创新者。王老师眼中满是期待,在她看来“年轻人的创造力,就是非遗最好的未来。”
从古老战场的助威鼓点,到当代校园的青春节拍,“杨家将战鼓”的传承之路,是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生动体现。正如王老师所言:“用青春力量守护根脉,用时代语言讲好故事,才能让千年鼓声响彻未来。”
7月12日至13日,长安大学 理学院赴陕西商南“党建赋能·振兴乡村”暑期社会实践队继续在青山社区 开展支教帮扶活动。 李乐平针对小学英语学习,系统讲解了英语五大基本句型和七大句子成分,通过情景对话练习和“句型投篮”互动游戏,帮助学生提升语言学习能
安康行:叩访秦巴文脉,润色汉水振兴 安康讯(通讯员 王喆熙 汤夏钰)近日,安康汉江之畔迎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链动安康 商贸筑梦” 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人步入被誉为 “秦巴明珠” 的安康博物馆,赴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约。馆内 “三主两辅” 的展
香山村黄牛记:一场山野间的产业振兴调研 安康讯(王喆熙 汤夏钰 邵佳祥 摄)当乡村振兴的风拂过秦巴山脉,安康市汉滨区流水镇香山村的黄牛,便成了山间最灵动的注脚。这片被晨雾吻过的土地,用丰茂的牧草滋养着成群的黄牛,却也在产业发展的路上,遇到了看
为深入了解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7月14日,长安大学理学院“党建赋能·振兴乡村”暑期社会实践队赴商南县开展调研。 实践队进入茶海公园进行实地考察,队员们仔细观察茶树生长状况,认真记录茶叶长势和种植密度,详细查看土壤条件和
安康讯(通讯员 王喆熙 汤夏钰 邵佳祥 摄)7月12日,为探寻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有效路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链动安康商贸筑梦” 暑期社会实践团于近日深入安康市,启动 “专业赋能地方经济” 调研行动。实践团成员先后走访中国西北纺织服装产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