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
讲大学生故事·传大学生声音
首页

长安大学学子“三下乡”:探互嵌共融,观村庄发展

2024-07-28 浏览: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理解推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2024年7月18日至21日,长安大学“互嵌共融促发展,同心同向共繁荣”暑期社会实践队先后前往郑家庄、古生村、向阳溪村、佛堂村等四个少数民族聚居村落开展实践调研活动。

在郑家庄,汉、白、藏、傣、纳西、傈僳、彝相七个民族的村民团结互助、和谐共处、共同富裕,走出了一条“村事坐拢来商量,大家互助奔小康”的民族团结进步的路子。

微信图片_20240726163304.jpg

图1 实践队与郑家庄讲解员合影 杨帆供图

古生村各族干部群众亲如兄弟,坚持生态优先守住青山绿水,突出特色抓好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聚焦民生提升人居环境,强化自觉和睦乡风民情,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团结和谐发展之路。

IMG_5378.JPG

              图2 实践队员走进村民李德昌家   岳宗懋供图

微信图片_20240726135435.jpg

   图3 实践队员前往古生村科技小院参观学习 杨帆供图

向阳溪村的调研让实践队深刻感悟到文化交融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和重大作用,文化的交融有效增强了白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了文化自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坚实基础。

微信图片_20240726134706.jpg

图4 实践队员与向阳溪村村委领导班子合影 杨帆供图

佛堂村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党建为引领,以文化赋能为着力点,以跨界融合为切入点,通过“农文旅”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民族工作为抓手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微信图片_20240726165134.jpg

图5 实践队员在佛堂村合影留念 岳宗懋供图

互嵌共融促发展,同心同向共繁荣。通过对四个村庄的调研,实践队深入学习感悟了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历史印记和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生动实践,真正感受到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加深了对“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内涵和意义的理解。接下来,实践队将全面梳理调研资料,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力争为更好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共融献智献策。

微信图片_20240726134634.jpg

图6 实践队在古生村李德昌家门口合影留念 杨帆供图


责任编辑:长大赴云南实践队
相关文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学子回访武穴中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学子回访武穴中学

薪火赓续,学子归巢话成长。2025年1月20日,寒假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三位学子——吕伟、王昊和汤浩,回到母校——湖北省武穴中学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宣讲活动,向在校的高中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大学经验和成长故事。通过这次活动,他们不仅为学弟学妹们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态环境改造团队赴宝鸡长寿沟垃圾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态环境改造团队赴宝鸡长寿沟垃圾填

陕西宝鸡讯(通讯员 王彧冉) 2025年3月2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宝鸡市垃圾填埋场生态环境改造研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团队,赴宝鸡市硖石镇长寿沟垃圾填埋场开展调研。通过访谈镇政府工作人员、走访周边村民,团队聚焦封场后生态修复的基层实

长安大学“盘活文化资源 壮大集体经济”赴渭南市党定

长安大学“盘活文化资源 壮大集体经济”赴渭南市党定

长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盘活文化资源 壮大集体经济”团队赴渭南市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开展实践调研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