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原名引漳入林工程。它全长1500多公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不仅解决了当地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的吃水问题,还灌溉了54万亩耕地,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红旗渠的修建克服了重重困难,削平了1250余座山头,打通了211个隧道,全部是人工开凿。红旗渠的建成,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一渠绕梁山,精神动天下。为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长安大学“砥砺自强红脉传,乡村振兴映光辉”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22日前往红旗渠展开实地考察。
实践队抵达红旗渠纪念馆
学习林县故事 感悟渠首精神
“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一曲旧民谣,勾勒出林州历史上干旱缺水的悲惨图景。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受气候和地形影响,林州素有“十年九旱”之称,苦苦挣扎的林州人民,祖祖辈辈想水、盼水。实践队了解到,林州人民千百年来经历了无数次斗争、失败、在斗争、再失败,纵使屡战屡败,但在林州人民不甘屈服地与干渴的旧山川进行抗争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顽强意志给每位队员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馆藏史料
实践队参观红旗渠纪念馆,交流心得感悟
梦想铸铁骨,壮志撼山岳。1960年2月太行山上的开山炮声,拉开了“十万大军战太行”的序幕。这一战,就是十年,十年的功力与汗水,十年的艰辛与智慧,十年的心血与砥砺,十年的追梦与收获,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实践队走进红旗渠纪念馆,通过与承载着红旗渠记忆的影像资料、历史旧物互动,切实体会当代真实的“愚公移山”神话,感悟其中蕴含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更坚定了他们砥砺自强、持续奋斗的决心。
踏访人工天河 亲历筑梦奇迹
长渠如歌,高山是碑。实践队到达红旗渠展开实地考察,亲眼目睹了当地人民垒石庵、挖窑洞、搭席棚的英雄壮举,亲耳倾听了渠畔“林红庄”的历史传承。山高何所惧,险峰脚下踩。青山记载着渠首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历史,徜徉山间,实践队更加深刻地感悟到林州人民“工具自己修、抬筐自己编、石灰自己烧、水泥自己制、炸药自己造”的自力更生精神。青年洞旁,实践队员孟令通说道,“红旗渠的每块料石上都凝结着林州人民的心血和智慧,山再硬也硬不过决心,困难再大也吓不倒英雄,追梦的道路注定不是坦途。红旗渠精神是全党全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秉持红旗渠精神,不怕困难,接续奋斗”。
实践队徒步前往“人工天河”
团队在红旗渠青年洞前合影留念
红旗渠今昔对比
走近基层群众 倾听渠畔声音
愚公奋起十春秋,引来漳河润田畴。林州人民用“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大决心和大毅力,从山坡到梯田,从丘陵到盆地,形成了一个水利灌溉网络。实践队深入红旗渠基层考察,在渠畔与当地群众交流,倾听林州人民的心声。当地群众对实践队的社会实践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只有深入基层,亲眼目睹祖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当地群众说到。
实践队重温入党誓词
习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党的的宝贵精神财富”,“红旗渠就是纪念碑”。通过今日的参观学习,实践队员体悟到了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同时,作为青年,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薪火赓续,学子归巢话成长。2025年1月20日,寒假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三位学子——吕伟、王昊和汤浩,回到母校——湖北省武穴中学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宣讲活动,向在校的高中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大学经验和成长故事。通过这次活动,他们不仅为学弟学妹们传
陕西宝鸡讯(通讯员 王彧冉) 2025年3月2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宝鸡市垃圾填埋场生态环境改造研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团队,赴宝鸡市硖石镇长寿沟垃圾填埋场开展调研。通过访谈镇政府工作人员、走访周边村民,团队聚焦封场后生态修复的基层实
长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盘活文化资源 壮大集体经济”团队赴渭南市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开展实践调研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