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沙漠生态,感悟治理成效、增长专业知识。7月19日,长安大学赴内蒙古巴彦淖尔暑期社会实践队跟随中国地质调查局呼和浩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内蒙古巴彦淖尔西部荒漠生态修复综合调查项目组成员从阿拉善左旗出发,沿乌兰布和穿沙公路一路向南,开展考察。
实践团队在沙漠区合影
实地考察,把握生态演变脉搏。湖泊-沙漠的演变,体现着水文宇地质条件在时空尺度的演变。实践团队成员同项目组成员一道前往古湖泊剖面工程地点进行实地考察。项目组负责人边鹏结合生态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向实践队员解释了不同土质沉积出现明显分层的原因、详细描述河流湖泊与沙漠的演变过程;在剖面出露处,实践团队成员采集不同土质样本并从不同的土质层间勘采贝壳,亲身感悟湖泊变沙漠的历史厚重感。
边鹏在为实践队员讲解
实践队员于土质层中勘采贝壳
防风治沙,双重效益光伏来抓。实地考察后,实践队前往国家电投集团乌兰布和100MW光伏沙漠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在工作人员讲解下,实践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光伏治沙的系统性与科学性,板下扎草方格种植耐旱固沙植物,收集雨水引流浇灌植物,最终通过光伏板进行太阳能发电,形成一体化治沙系统,既产生经济效益,又维护生态效应。光伏治沙一体化正扎实地走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践队员通过参观大大加深了对光伏治沙的理解。
实践队员倾听光伏治沙工程讲解
无处不在,教育开在课堂之外。光伏治沙参观结束后,指导教师李金洋就地以光伏治沙项目为例开展生动思政课,提出我国的防沙治沙、荒漠生态治理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嘱托实践团队成员在生活中要注重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心中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学习中,注重采取科学方法,培养系统思维,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用专业知识为国家生态治理贡献力量。返程途中,李婉歆老师为实践队员们就当地水文地质条件讲解了我国西北旱区典型流域“山地--山间盆地—冲洪积扇—细土平原”的河流与地下水转化模式,并说明黄河的补给使得几字弯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地下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
李金洋老师开展思政教育
李婉歆老师开展专业教育(右数第二位)
本日实践,再次加深了实践团队成员对荒漠生态治理的理解,强化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解,通过实地考察接近了解自然,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在广阔天地中增长知识才干。
2025年7月15日至18日,由邢台市公益服务协会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暖乡筑梦团”成员参与的“强国有我 红色少年”公益夏令营,在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及周边区域成功举行。本次活动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随着《“十四五”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 “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促进非遗与产业融合” 政策的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成为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人文学院赴渭南市非遗时辰包子调研队前往
2025年7月20日至8月4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沃野青锋—植保学院赴陕渝鲁实践调研团”六名学子赴陕西省礼泉县、重庆市梁平区和山东省烟台市等地,开展了为期16天的特色农业升级与乡村活力解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特色农业基地,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赴阆中市社会实践队来到了 素有 “阆苑仙境” 美誉的四川省阆中市 ,深入调研生产“阆苑三绝”的三家企业,旨在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现状,同时希望凭借调研团的力量,为扩大企业影响力、助力当地经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非遗传千载,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控学院 学 生以 代码 之 力破解物流痛点 2025年8月1日至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邮政中心局调查研究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西安市灞桥区中国邮政公司中心局,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8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