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心脉,青春绣章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尹耀耀)中华文明亘古绵延,一脉相承。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响应校团委《关于组织开展陕西科技大学 2024 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知。7月17日,陕西科技大学的“绣光数影,织梦遗韵”社会实践团赴宝鸡渭滨区,千阳县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成员合照
上午,团队前往宝鸡市群众艺术馆进行参观。宝鸡市群众艺术馆(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守护和传承这份财富的重要力量之一,承担着为广大市民提供高质量文化服务的使命,在艺术馆工作人员的引领下,实践团成员参观了馆内二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团队成员被宝鸡的传统工艺和民俗文化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对从绚丽多彩的刺绣到简朴的剪纸艺术,从传统泥塑到精细的陶瓷工艺等各项技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实践团成员还深入了解了凤翔木版年画和岐山空心挂面等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并探讨了民间社火、西府曲子、威风锣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宝鸡群众艺术馆馆长为实践团队介绍《百花帐》
下午,实践团赴刘月琴崇雅清舍工坊进行参观学习,民间艺术家刘月琴为实践团详细介绍了刺绣图案寓意。刘月琴老师是金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绣品形式多样、色彩艳丽、做工精致,其主要作品如《百花帐》、《虎头枕》、《百年好合门帘》、《猪头鞋》等,不仅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原生态元素,还体现了传统刺绣的精湛技艺。刘月琴的刺绣项目于2021年12月被金台区政府命名为“金台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在多个展览和比赛中获奖。
团队成员与刘月琴交流
此外,实践团还深入到宝鸡千阳的李惠莲刺绣工坊,亲自参与了五毒布老虎从剪纸、裱布到刺绣图案的制作过程。李惠莲老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刺绣的市级传承人,她从小学习制作布艺、刺绣,多次参加工艺美术培训班,不断向民间老艺人学习,提升自己的设计及制作能力。她的作品如《福在眼前》、《吉庆有余》、《福禄寿禧》等多次在省、市展出并获奖。实践团在李惠莲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布老虎、十二生肖挂件等刺绣文创产品。临走时,李惠莲老师嘱托实践团:“非遗保护传承,关键在人。希望你们带动更多的人来了解、学习这项技艺,将西秦刺绣传承下去。”
团队体验制作布老虎
通过亲身实践,实践团更加坚定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公众普及宝鸡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社会对非遗保护的认识,并鼓励更多人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工作中的决心,进一步认识到了作为新时代青年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角色。
2025年7月15日至18日,由邢台市公益服务协会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暖乡筑梦团”成员参与的“强国有我 红色少年”公益夏令营,在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及周边区域成功举行。本次活动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随着《“十四五”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 “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促进非遗与产业融合” 政策的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成为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人文学院赴渭南市非遗时辰包子调研队前往
2025年7月20日至8月4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沃野青锋—植保学院赴陕渝鲁实践调研团”六名学子赴陕西省礼泉县、重庆市梁平区和山东省烟台市等地,开展了为期16天的特色农业升级与乡村活力解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特色农业基地,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赴阆中市社会实践队来到了 素有 “阆苑仙境” 美誉的四川省阆中市 ,深入调研生产“阆苑三绝”的三家企业,旨在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现状,同时希望凭借调研团的力量,为扩大企业影响力、助力当地经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非遗传千载,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控学院 学 生以 代码 之 力破解物流痛点 2025年8月1日至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邮政中心局调查研究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西安市灞桥区中国邮政公司中心局,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8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