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长安大学赴河南“豫见初心,探微红色”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林州市青年洞进行实地调研。实践队成员聚焦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解,提高自身思想觉悟,以利用红色文旅资源促进经济为思路,为当地发展建言献策。
指导教师杨钊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青年洞的历史背景,青年洞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300名优秀青年而得名,是红旗渠工程的重要子工程之一。该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当时,因面临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上级决定红旗渠停工。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提出“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的口号,背着领导坚持继续施工。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终于在1961年7月15日凿通青年洞,完成了红旗渠建设的关键工程。
上午,实践队沿红旗渠向内深入至青年洞,途中遇到湘潭大学暑期三下乡实践队,两支队伍成员对青年洞精神的理解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进行了深度主题研讨与交流。
实践队队员韦超谈到,参观途中,铁姑娘打钎、小推车推石头、凌空除险的雕塑让其不禁赞叹不已,沿山的曲折惊险令其心生敬畏,滚滚向前的渠水给予了莫大的鼓舞。
队长杨政毅表示,在未来的日子里,自己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去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今日的调研,实践队员们对于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和理解,相信他们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会以红旗渠精神为内驱力,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持续奋斗。
7 月15日至16日,长安大学“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杨倩、汤皓添的带领下,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赛里木镇多个乡村,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汽车科普活动。团队以科普课堂为载体,旨在开阔乡村学生视野,激发科学兴趣,心中播下“乐学”的种
长安大学赴陕西商洛实践队柞水寻踪:孝义文化体验园解码千年“孝”与“艺” 为积极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加强文物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号召,切实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的战略部署,7月14日
7月16日,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兴义市“铭记十日——红军长征过境黔西南历史”展览馆与兴义市烈士陵园,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英烈精神”主题学习活动。通过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引导青年深刻感悟信仰力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两路”精神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学思想、强信念、担使命,长安大学“陕青同行石榴情·逐梦两路砺青春”暑期社会实践队,专程奔赴青海省格尔木公路段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
为深入了解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为非遗传承和保护做出积极贡献。7月13日,长安大学“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社会实践队前往被誉为“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的新和县加依村,开展以“守护非遗技艺,助力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