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实践活动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理论与实践、老一辈与新一代的重要桥梁。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党和国家的历史,培育青年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承和发扬优秀的革命传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实践,我同长安大学的同学们共同参加了长安大学赴陕西延安“红韵延河畔·筑梦新时代”暑期社会实践队的实践活动,并于7月15日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与王家坪革命旧址,展开一场难以忘怀的红色之旅。
清晨的微雨洗净我们眼中的迷蒙,我们一行人踩着水花,无视打湿的裤腿,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开始上午的研学之旅: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一段段历史、一件件展品,都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片黄土地上的奋斗故事。在静谧的展厅中,随着脚步的移动,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展览中的老照片、文献、手稿等珍贵文物,使我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革命热情有了更生动、更直观的了解。特别是看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窑洞里办公,生活的场景的复原,我不禁对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仍能坚持革命、指挥抗日战场的毅力和智慧肃然起敬。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也采访了游客,无论是年轻的学生还是知识丰富的老师,大家的回答都流露出对党、对祖国的自豪。纪念馆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实事求是”的理念,这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念要求我们直面问题,正确分析形势,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最有利于革命的决定。这种坚持真理、自我革新的精神态度,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鼓励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参观结束后,李宏伟老师凭借着自己的工作学习经验,为我们分享了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激励着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把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雨势不足以阻挡我们对延安精神的热情,我们没再多停留,迅速前往王家坪革命旧址进行新的学习。
漫步在王家坪的旧址间,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那是革命前辈们在困苦环境下仍然坚持信念、不懈奋斗的声音。每一块古老的石板,每一道弹痕斑驳的墙壁,都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让我对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解放事业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革命先辈们充满了崇敬之情。这里的每一处遗迹都昭示着一个信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是坚定的信念和对胜利的渴望支撑着革命者们克服重重困难,从这里走向胜利。这种精神,这种力量,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王家坪的旅程不仅是一次空间的转移,更是一次思想和灵魂的洗礼。在静谧的旧址中,我仿佛与历史对话,与先辈交流,心灵受到了强烈的触动。我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也更加理解了今天和平与发展环境的来之不易。
天空中的雨滴渐渐模糊不清,大滴大滴打在众人的雨伞上,我们感受到的不再只是雨水的重量,更是那历史的厚重,我们的心中早也激起水花,泛起涟漪,对党对国的热爱深深嵌入我们的内心。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未来行动的指针。延安精神是我们在这一天的路途中得到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把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的心里更加明确,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珍惜历史,学习先辈,勇于担当,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青春和智慧。
通讯员 吴天惠
薪火赓续,学子归巢话成长。2025年1月20日,寒假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三位学子——吕伟、王昊和汤浩,回到母校——湖北省武穴中学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宣讲活动,向在校的高中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大学经验和成长故事。通过这次活动,他们不仅为学弟学妹们传
陕西宝鸡讯(通讯员 王彧冉) 2025年3月2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宝鸡市垃圾填埋场生态环境改造研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团队,赴宝鸡市硖石镇长寿沟垃圾填埋场开展调研。通过访谈镇政府工作人员、走访周边村民,团队聚焦封场后生态修复的基层实
长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盘活文化资源 壮大集体经济”团队赴渭南市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开展实践调研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