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居在不同的地域和时期具有独特的特点,它们承载着历史记忆和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责。在中国,古代民居的建筑风格多样,包括典型的四合院、土木结构的建筑和吊脚楼等。这些建筑不仅是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当时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象征。古代民居的存在意义不仅仅是建筑和历史意义,更是人类文明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
7月28日,长安大学“助力北贝村建设宜居宜产新农村”暑期社会实践队参观了位于北贝村西南部的清代民居:马哲民民居。北贝村马哲民民居是大荔县较为罕见且保存完整的古民居,对于研究清代当地民居建筑的布局,构造,做法提供了丰富资料。
马哲民民居始建于咸丰九年(1859年),民居坐南朝北,沿中轴线自北向南分布有门房、东西厢房和正房。民居主体以传统木结构为主,外观古朴典雅。
走进大院,民居门房有三间宽,为经典的抬梁式硬山建筑。房主透露,门房柱高3.15米,柱顶采用五架梁结构,再往上安置瓜柱承托三架梁,三架梁上又施放瓜柱与叉手。梁、檩下都施放立枋以保证房屋稳定。
墙体外层采用青砖包裹,内衬土坯,既可以节省材料,达到美观效果,又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温防寒作用。
正房前檐各开间均为四扇六抹格扇门,房屋前檐都使用到木装修格扇门窗,室内各开间处也采用的是六抹格扇木装修。
同时,整座民居以木雕为主,石雕为辅,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的木雕作品展示了清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些雕刻作品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居民生活的体现,它表现了清代居民的审美观和生活态度。
传承文脉、留住乡愁,如今各大博物馆和民居,无论是渭北民俗博物馆,还是韩城党家村传统民居,都能看到修缮的痕迹,大荔北贝村马哲民民居也不例外。通过对古代民居的研究、保护和利用,能够发挥更大的社会、文化和教育价值,让古代智慧的光芒在现代得到传承和发展。关中地区的名镇古村、非遗街区,在保护利用实施中,通过与现实生活结合,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正在得到活态化传承,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方式走进新时代。
2025年7月20日至8月4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沃野青锋—植保学院赴陕渝鲁实践调研团”六名学子赴陕西省礼泉县、重庆市梁平区和山东省烟台市等地,开展了为期16天的特色农业升级与乡村活力解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特色农业基地,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赴阆中市社会实践队来到了 素有 “阆苑仙境” 美誉的四川省阆中市 ,深入调研生产“阆苑三绝”的三家企业,旨在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现状,同时希望凭借调研团的力量,为扩大企业影响力、助力当地经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非遗传千载,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控学院 学 生以 代码 之 力破解物流痛点 2025年8月1日至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邮政中心局调查研究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西安市灞桥区中国邮政公司中心局,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8名实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革命精神,感悟历史文化,7月10日至15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寻史悟今”实践团前往爷台山革命遗址、泥河古博物馆、金川湾石窟、秦直道起点遗址、甘泉宫遗址及咸阳纺织工业博物馆,接受革命传统教
2025 年 7 月 14 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寻史悟今”实践团前往咸阳纺织工业博物馆开展工业文化学习。活动旨在让学子了解中国纺织工业发展历程,感受老一辈纺织工人奋斗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