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作为我国新时代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和国家重点工作,旨在解决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一体化。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意见,响应青年学生“上山下乡出海”号召,7月24日,长安大学“助力北贝村建设宜居宜产新农村”暑期社会实践队,从西安启程出发到达北贝村,开始实践。
北贝村位于陕西省大荔县两宜镇南三公里处。据记载,唐时有贝姓人在此建村,得名贝家庄,元朝末年分为两村,北贝家庄和南贝家庄,简称北贝和南贝。
25日早饭后,队员们深入村内调研,初步掌握村中建筑、道路、产业等基础设施情况:村内建筑老旧结合,有近年新建的,同时也保留有大量的关中传统民居“土坯厦房”;主干道已建成多年,有一定破损;产业以种植果树为主,谷物较少,其中冬枣、桃子、葡萄阳光玫瑰占比较大。北贝村周围尽是村民果园,村中经常可见村民在堂屋对冬枣进行分拣装箱。
队员们深入村内调研
队员在使用全站仪
下午和晚上,测量队员在薛旭队长的带领下,开始对北贝村巷道进行测量,此次测量主要为了得出村内道路数据,通过电脑软件制作道路数据模型,更精确、更直观、更方便地帮助村民解决道路问题,为后续村内基础建设提供参考方案。
队员谭展航在锄草
领队张世纪和队员谭展航在村民果园锄草,与村民交谈中详细了解北贝村的产业情况、村民主要收入来源、家庭收入构成等基本情况:北贝村民收入依靠出售冬枣、李子、桃子等水果,家庭年收入在十到二十万元,个别村民年景好时家庭收入甚至达五十万,村民收入较好,年底可以有所结余,但支出较多:多用于子女上学、结婚、县城买房等,由于年轻人结婚彩礼问题,导致大部分村民家庭在家庭指出上有所顾虑。
指导老师岳红记与队长张世纪交流
晚上,实践队指导老师岳红记也来到队员驻地进行指导,交谈中他指出,队员们要了解村子的历史面貌、产业结构和未来发展结构,掌握村内人口情况,同时观察各年代的乡村建筑特色,了解村民想要的建筑风格,特别注意与本村相关的景观造型,可以与产业和旅游结合起来。
经过一天半的了解,实践队发现:村民收入较好,但村内基础设施较差,饮水、排水、垃圾处理落后,急需改善;村内经济作物以冬枣为主,但过分依赖冬枣,过于单一,需要调整。在日后几天,队员们会积极开展相关工作,通过测量绘制地形图、无人机3D建模、入户座谈、田间劳动,用实际行动给予北贝村帮助,助力北贝村建设,为北贝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7 月15日至16日,长安大学“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杨倩、汤皓添的带领下,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赛里木镇多个乡村,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汽车科普活动。团队以科普课堂为载体,旨在开阔乡村学生视野,激发科学兴趣,心中播下“乐学”的种
长安大学赴陕西商洛实践队柞水寻踪:孝义文化体验园解码千年“孝”与“艺” 为积极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加强文物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号召,切实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的战略部署,7月14日
7月16日,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兴义市“铭记十日——红军长征过境黔西南历史”展览馆与兴义市烈士陵园,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英烈精神”主题学习活动。通过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引导青年深刻感悟信仰力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两路”精神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学思想、强信念、担使命,长安大学“陕青同行石榴情·逐梦两路砺青春”暑期社会实践队,专程奔赴青海省格尔木公路段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
为深入了解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为非遗传承和保护做出积极贡献。7月13日,长安大学“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社会实践队前往被誉为“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的新和县加依村,开展以“守护非遗技艺,助力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