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
讲大学生故事·传大学生声音
首页

西外学子三下乡:四任班子三代人,接续奋斗创新高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23-09-01 浏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及指示精神,更深层次理解绿色新赋能对乡村振兴的推动力,7月17日,西安外国语大学学子赴米脂县高西沟村开展“红色文化领新航,绿色生态赋新能”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上午,实践团前往高西沟村村委会对村主任进行专访。在与村主任的交流中,实践团了解到一些有关于高西沟村党群建设、生态治理及生态产业方面的情况。

高西沟村面积4平方公里,有山峁40座、沟岔21道,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这里90%以上的耕地坡度在20度左右,曾经植被稀少,土地瘠薄,水土流失严重。从1953年起,高西沟人以水土保持为己任,在实践中确立了因地制宜、合理用地的原则,坚持山、水、林、草、田、路综合治理,尊重自然规律,按照“山上缓坡修梯田、沟里淤地打坝堰、高山远山森林山、近山阳坡建果园、荒坡陡坬种牧草,塌崖烂畔种柠条”的做法。在旱作农业上,用的是一种滴灌,利用“三二一”模式和“林三草二田一”的用地模式促进当地绿色生态产业发展。

高西沟村总的原则就是“四任班子三代人”,坚持奉献原则,保持支部本色。几十年来,四任村班子带领村民坚持治山治沟、封山禁牧、综合治理,铺展开一幅美丽的绿色画卷,全村林草覆盖率目前已达70%。这些年,陕西绿色版图向北延伸了400多公里。高西沟村的成绩单也喜人:“60年来泥不下山,洪不出沟,不向黄河送泥沙。每次降雨量都比周边村子多两三毫米。”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村党支部四任班子三代人,坚持以党的建设引领发展、服务民生,团结带领全村党员和群众,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战天斗地,征山治水,从村民们的眼里,高西沟过去几十年的变化可谓是改天换地,农民的生活也是蒸蒸日上。



图片9.png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高西沟村主任进行访谈 中国青年网 李嘉欣 供图

采访完高西沟村主任后,实践团来到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的米脂小米博物馆。在负责人的讲解下,实践团成员们了解到米脂县素来以“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有“小米之乡”的美誉。成员们参观了墙面上小米的生长加工、历史人文、发展历程,以及小米从幼苗、拔节,到灌浆、成熟等生长过程的动画演绎,还通过展馆陈列了解到了米脂小米的由来以及中国共产党“小米加步枪”的革命故事,收获颇丰。

图片10.png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米脂小米博物馆 中国青年网 李嘉欣 供图

下午,实践团采访到高西沟第一任书记高祖玉的儿子高志飞,(高祖玉:高西沟征山治水的带头人,拥有“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受到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高志飞之前在杨凌进行苹果种植的专业研究,有着不错的工资待遇。但由于心系高西沟村发展,最终他回到高西沟村培育苹果树,发挥党群模范作用尽力服务乡村。他见证了高西沟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和高西沟村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科教的发展历程。高西沟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代、每一个人的努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我们,更应珍惜前人的辛勤成果。

图片3.png

 图为实践团与高志飞的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嘉欣 供图

傍晚,实践团乘坐观光车来到了龙头山榆林市高效旱作节水实业示范区,美丽的夕阳之下,整个高西沟的山水之色尽收眼底。前来参观的游客很多,大家听村领导详细地讲述习总书记来高西沟考察时的情形,从曾经的“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到现在的生态绿色;从严重的水土流失地区到成为水土流失治理的生态典范;从一个小山村蜕变成山青、水秀、村美、人富的“陕北好江南”;这是每一位村民、每一个干部坚持党的领导、因地制宜的结果。高西沟创造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篇章,走出了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当然,乡村建设的道路没有终点,为了更加美丽的高西沟生态和更加健康的农业发展,还需要紧跟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继续发扬“高西沟精神”,艰苦奋斗。通过今天的参观和采访,实践团进一步领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感悟到思想伟力、学习到实干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实现祖国对当代青年的期待。

QQ图片20230821130146.png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高效旱作节水实业示范区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符雪菲 供图

责任编辑:符雪菲
相关文章
播撒科技种子 萌发求知新芽:长安大学师生赴拜城县开

播撒科技种子 萌发求知新芽:长安大学师生赴拜城县开

7 月15日至16日,长安大学“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杨倩、汤皓添的带领下,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赛里木镇多个乡村,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汽车科普活动。团队以科普课堂为载体,旨在开阔乡村学生视野,激发科学兴趣,心中播下“乐学”的种

长安大学赴陕西商洛实践队柞水寻踪:解码千年“孝”与

长安大学赴陕西商洛实践队柞水寻踪:解码千年“孝”与

长安大学赴陕西商洛实践队柞水寻踪:孝义文化体验园解码千年“孝”与“艺” 为积极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加强文物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号召,切实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的战略部署,7月14日

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

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

7月16日,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兴义市“铭记十日——红军长征过境黔西南历史”展览馆与兴义市烈士陵园,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英烈精神”主题学习活动。通过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引导青年深刻感悟信仰力量

三下乡|陕青同行石榴情 逐梦两路砺青春

三下乡|陕青同行石榴情 逐梦两路砺青春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两路”精神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学思想、强信念、担使命,长安大学“陕青同行石榴情·逐梦两路砺青春”暑期社会实践队,专程奔赴青海省格尔木公路段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

长安大学师生赴库车加依村:探寻非遗乐器传承,续写千

长安大学师生赴库车加依村:探寻非遗乐器传承,续写千

为深入了解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为非遗传承和保护做出积极贡献。7月13日,长安大学“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社会实践队前往被誉为“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的新和县加依村,开展以“守护非遗技艺,助力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