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全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陕西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拾遗计划”社会实践团队赴铜川市对耀州窑开展“千年耀瓷,窑火不熄”社会实践调研系列活动。
第一站 走进耀州窑博物馆,触摸耀瓷的前世今生
耀州窑为我国古代六大名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甚至世界陶瓷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被誉为“宋代青瓷刻花之冠”。 黄堡因宋时辖于耀州,故名为耀州窑,其产品称为耀州瓷。该窑创烧于唐代,宋代鼎盛,金元续烧,明转陈炉诸窑,延续烧窑时间长达1400年。
“巧如范金,精比琢玉”,享誉中外的耀州青瓷,从黄堡镇走入宫廷,畅销大江南北,并通过内陆“丝绸之路”及海上“陶瓷之路”远销域外,一度成为国内窑业翘楚。
第二站 穿越千年古镇 感受耀瓷魅力
“罐罐垒墙,瓷片铺地”的独特油画风貌,折射出陈炉古镇千年制瓷产业历史的文化积淀。这里瓷坊陶吧星罗棋布,与古窑场遗址交织。“千年遗址幸欣逢,十里窑坊举夜明”这是宋元以后耀州窑唯一尚存的制瓷旧址,其烧造陶瓷的炉火1000多年来灼灼不息,形成“炉山不夜”的独特美景。
寻访过程中,实践团了解到耀州窑自创烧后每个时期都反映着人民的需要,宋朝社会经济稳定,于是耀州窑在器型、刻花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民国时期则更倾向于日常用瓷的烧制。当今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的发展更加全面,从日常用瓷到藏品陶瓷均有烧制。现如今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已被列为国家非遗,在城市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铜川市也以打造“一带一路”新瓷都为目标,正不断加速构建千亿级陶瓷产业集群和中国瓷文化新高地。
第三站 唐宋瓷业文化基地 留存千年的制瓷技艺
7月26日,实践团走进耀州窑产业园区,一探千年耀瓷的传承和发展之路。“选泥、揉泥、拉坯成型是耀瓷制作技艺中最基础的流程,再加上打磨、刻花、烧窑、出窑等等,始烧于唐代的耀州瓷,需要至少70道工艺才能制作完成。”正在工作的师傅边忙碌边向记者介绍道。底盘旋转,师傅们心、手、眼并用,泥料在他们手中幻化成型,耀州瓷的制作技艺靠着一辈辈艺师手把手地传承下来。
几百年前,黄堡街道几乎家家都从事陶瓷行业。然时过境迁,工匠们纷纷转行,耀州窑日渐没落。 但近年来,铜川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吸引了多家陶瓷企业入驻,陶瓷制造业则悄然间再次兴起。
“青花粉彩誉宋元,十里窑场不夜天。”耀州窑过去的辉煌亦是今朝腾飞的前序,千年耀瓷,正在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7 月15日至16日,长安大学“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杨倩、汤皓添的带领下,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赛里木镇多个乡村,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汽车科普活动。团队以科普课堂为载体,旨在开阔乡村学生视野,激发科学兴趣,心中播下“乐学”的种
长安大学赴陕西商洛实践队柞水寻踪:孝义文化体验园解码千年“孝”与“艺” 为积极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关于“加强文物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号召,切实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的战略部署,7月14日
7月16日,长安大学赴贵州“推普兴乡梦,共铸民族情”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兴义市“铭记十日——红军长征过境黔西南历史”展览馆与兴义市烈士陵园,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传承英烈精神”主题学习活动。通过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引导青年深刻感悟信仰力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两路”精神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学思想、强信念、担使命,长安大学“陕青同行石榴情·逐梦两路砺青春”暑期社会实践队,专程奔赴青海省格尔木公路段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
为深入了解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为非遗传承和保护做出积极贡献。7月13日,长安大学“数据赋能交通,低碳点亮边疆”社会实践队前往被誉为“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的新和县加依村,开展以“守护非遗技艺,助力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