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全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陕西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拾遗计划”社会实践团队赴铜川市对耀州窑开展“千年耀瓷,窑火不熄”社会实践调研系列活动。
第一站 走进耀州窑博物馆,触摸耀瓷的前世今生
耀州窑为我国古代六大名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甚至世界陶瓷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被誉为“宋代青瓷刻花之冠”。 黄堡因宋时辖于耀州,故名为耀州窑,其产品称为耀州瓷。该窑创烧于唐代,宋代鼎盛,金元续烧,明转陈炉诸窑,延续烧窑时间长达1400年。
“巧如范金,精比琢玉”,享誉中外的耀州青瓷,从黄堡镇走入宫廷,畅销大江南北,并通过内陆“丝绸之路”及海上“陶瓷之路”远销域外,一度成为国内窑业翘楚。
第二站 穿越千年古镇 感受耀瓷魅力
“罐罐垒墙,瓷片铺地”的独特油画风貌,折射出陈炉古镇千年制瓷产业历史的文化积淀。这里瓷坊陶吧星罗棋布,与古窑场遗址交织。“千年遗址幸欣逢,十里窑坊举夜明”这是宋元以后耀州窑唯一尚存的制瓷旧址,其烧造陶瓷的炉火1000多年来灼灼不息,形成“炉山不夜”的独特美景。
寻访过程中,实践团了解到耀州窑自创烧后每个时期都反映着人民的需要,宋朝社会经济稳定,于是耀州窑在器型、刻花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民国时期则更倾向于日常用瓷的烧制。当今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的发展更加全面,从日常用瓷到藏品陶瓷均有烧制。现如今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已被列为国家非遗,在城市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铜川市也以打造“一带一路”新瓷都为目标,正不断加速构建千亿级陶瓷产业集群和中国瓷文化新高地。
第三站 唐宋瓷业文化基地 留存千年的制瓷技艺
7月26日,实践团走进耀州窑产业园区,一探千年耀瓷的传承和发展之路。“选泥、揉泥、拉坯成型是耀瓷制作技艺中最基础的流程,再加上打磨、刻花、烧窑、出窑等等,始烧于唐代的耀州瓷,需要至少70道工艺才能制作完成。”正在工作的师傅边忙碌边向记者介绍道。底盘旋转,师傅们心、手、眼并用,泥料在他们手中幻化成型,耀州瓷的制作技艺靠着一辈辈艺师手把手地传承下来。
几百年前,黄堡街道几乎家家都从事陶瓷行业。然时过境迁,工匠们纷纷转行,耀州窑日渐没落。 但近年来,铜川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吸引了多家陶瓷企业入驻,陶瓷制造业则悄然间再次兴起。
“青花粉彩誉宋元,十里窑场不夜天。”耀州窑过去的辉煌亦是今朝腾飞的前序,千年耀瓷,正在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2025年7月20日至8月4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沃野青锋—植保学院赴陕渝鲁实践调研团”六名学子赴陕西省礼泉县、重庆市梁平区和山东省烟台市等地,开展了为期16天的特色农业升级与乡村活力解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特色农业基地,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赴阆中市社会实践队来到了 素有 “阆苑仙境” 美誉的四川省阆中市 ,深入调研生产“阆苑三绝”的三家企业,旨在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现状,同时希望凭借调研团的力量,为扩大企业影响力、助力当地经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非遗传千载,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控学院 学 生以 代码 之 力破解物流痛点 2025年8月1日至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邮政中心局调查研究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西安市灞桥区中国邮政公司中心局,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8名实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革命精神,感悟历史文化,7月10日至15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寻史悟今”实践团前往爷台山革命遗址、泥河古博物馆、金川湾石窟、秦直道起点遗址、甘泉宫遗址及咸阳纺织工业博物馆,接受革命传统教
2025 年 7 月 14 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寻史悟今”实践团前往咸阳纺织工业博物馆开展工业文化学习。活动旨在让学子了解中国纺织工业发展历程,感受老一辈纺织工人奋斗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