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循迹黄河几字弯,助力黄河永安澜”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来到了历史文化浓厚的潼关博物馆,并开展了系列活动和主题团课。
潼关博物馆矗立在古城内的山坡上,外观为明清时期城楼形象,复原了当年的山河一览楼。站在楼上的观光平台,北望黄河,南临秦岭,地势显赫,大气磅礴。潼关博物馆的内部分为上、下四层,依次以历史人文、自然地理、社情民俗、经济发展为主题,展示了潼关的山水自然之美和历史文化积淀等基本情况,成为大家了解潼关县的一个重要窗口。
实践团首先来到博物馆前的平台上远眺三河汇聚处的气势磅礴,感受黄河之美。随后走进博物馆大厅,以“铁马雄关”为主题的大型雕塑赫然呈现在眼前,一人身着戎装,骑在战马之上,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豪气。左右两侧的墙壁上,各有四幅青绿山水的画,描绘出“潼关八景”的风光,就此拉开博物馆的序幕。
这个展厅共分为十个单元:远古传说、文明曙光、商周有考、秦汉肇始、魏晋争战、隋唐盛世、宋元角逐、明清昌隆、民国凋敝、当代中兴。讲述了这里从古至今的历史文明,展示了潼关各个时期的珍贵文物。
这个展厅共分为三个单元:“峡束黄河去,根连太华幡”“山势辅三雄,关门扼九州”和“自古多战事,华夏数潼关”。除了大量的展板和文物之外,还通过CAVE空间技术,用曹操战马超、哥舒翰兵败潼关、李自成大战南塬和解放潼关四个影片,营造出气吞万里如虎的景象。
这个展厅共分为四个单元:“三河交汇潼激关山”“漕运水利国之粮仓”“商铺林立市井繁荣”和“乡风礼俗传统技艺”。兴修水利,开创漕运,架桥梁建渡口,使天堑变通途,潼关人用智慧和诚信塑造属于自己商号的传奇。同时,从黄河老腔,到潼关肉夹馍,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这里宝贵的财富。
这个展厅共分为四个单元:潼关自然资源、金矿产业的发展历程、潼关落脚点、展望未来,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潼关当前发展和未来规划的窗口。潼关的黄金资源丰富,为全国第三产金大县,2005年被中国黄金协会授予“华夏金城”的称号。
潼关博物馆的四个展厅,相互呼应,详略得当,共同组成一幅“印象潼关”的壮丽画卷。
在这里实践团也了解到了潼关县是“省级绿化模范县”、“省级园林县城”、“全国三北防护林优质工程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深刻领悟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内涵,发展经济与生态环保相结合,绿色发展才能使人民生活更幸福。
当了解了潼关的悠久历史与文明底蕴后,实践团成员冀柯凡、齐宇兵也自发在这座潼关缩影的博物馆中,以当代大学生的身份上了一堂生动的行走中的微团课,深刻表达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热爱,励志学习新思想,争做新青年。
此次陕西工院赴陕西渭南“循迹黄河几字弯 助力黄河永安澜”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一睹潼关古城的雄伟身姿,在浓郁的关隘文化氛围中再次感受战马嘶鸣的铮铮时代,之后同学们将继续满怀热情投入接下来的实践中,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实际行动助力国家发展。
经管学院数耕者调研队赴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开展调研活动 来源: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王彧昕/文 许瑞娇/图 联系方式(电话号码):15891794096 8月27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几名学生组成的调研队来到了陕西省延安市柳林镇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团队围
陕西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李静) 为系统考察高山蔬菜绿色种植的发展现状,推动农业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8月25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几名同学组成的调研团队前往太白县咀头镇塘口村,针对高山蔬菜种植过程中绿色农资使用等情况开展了专
(陕西大学生网讯) 七月的咸阳,麦浪翻滚间藏着一处特殊的精神粮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调研小队走进这座由60后老兵魏德军耗时23年、斥资近千万打造的民办红色博物馆
为深化思想政治的引领作用,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7 月 25 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药学院赴永利村调研队成员,前往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开展主题学习调研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在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毛鸣凤 供图 调研活动的第
8月2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数耕者 调研队赴“中国猕猴桃之乡”陕西省宝鸡市眉县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聚焦猕猴桃种植及数字化发展近况 。 团队深入汤峪镇猕猴桃 企业 生产基地 与 种植 农户 家庭,开展了“面对面”调研。 兄弟果业负责人带领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