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
讲大学生故事·传大学生声音
首页

陕西科技大学2022年本科录取工作阶段性完成

陕西科技大学 2022-08-12 浏览:

按照2022年全国本科招生录取进程,陕西科技大学本科招生录取工作已阶段性完成,预计将于8月下旬全部结束。截至目前,陕西科技大学共录取2022级本科新生4797人(含新疆双语班预科新生38人),计划完成度已超过99%,阶段性完成除“上海市”及“内地新疆班”之外的普通类、本硕分流、国家专项、地方专项、新疆双语班预科、南疆单列、艺术类、中外合作办学、第二学士学位招生共9个类型34个专业(类)本科招生任务。

有效化解改革冲击,总体趋势持续向好

2022年,陕西科技大学继续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招生。面对高考综合改革的巨大挑战及激烈的生源竞争压力,招生办多措并举、统筹协调,有效化解招生改革带来的冲击,生源质量总体趋势持续向好。

非高考改革本科一批17个省份理工类录取线分别高于当地一本分数线0~54分,理工类录取线高于当地一本分数线50分以上有2个省份,高出当地一本线30分以上有9个省份,理工类录取最高分高出一本分数线107分,在陕理工类录取最高分高一本线101分。高考改革的13个省份中(不含上海市),选考物理(或综合改革)录取线分别高于本科批次线23分~178分,有8个省份录取线高于本科线100分,其中辽宁和湖北分别高于本科批次线178和127分,相当于高出一本线40分以上。相比2021年全国有12个省份录取位次有明显提升,其中安徽、河北、广东、陕西、云南5个省份录取位次提升较为突出。

文史类(或选考历史)共12个省份招生,本科一批4个省份文史类录取线分别高于当地一本分数线8分~22分。其他高考改革的8个省份录取线分别高于当地本科批次线50分~141分。

为吸纳更优秀的生源,面向部分省份设置优势学科专业本硕分流培养计划,其中4个高考改革省份招生录取线分别高于当地本科批次线106分~178分;陕西和河南的本科一批本硕分流培养录取线分别高于当地一本线57分和51分。

陕西招生录取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追赶超越新目标

就陕西省而言,学校积极拓宽招生宣传渠道,精耕细作吸引优质生源,实现多点开花、再创新高。

在陕本科一批理工类录取分数创历史新高。在陕本科一批理工类录取线高于一本分数线39分,为历史新高,与一本线分差较2021年跃升4分,最低录取位次37666名,较2021年攀升1901名,创历史最好成绩。与同类学校缩小分差或扩大优势2~5分,实现追赶超越新目标。

在陕提前批设计学类录取成绩蝉联省属高校第二。在陕提前批设计学类录取线248分(与2021年持平),蝉联省属高校第二位,录取分数保持近年新高。

在陕本硕分流培养录取再提升。在陕本硕分流培养录取线超过一本线57分,较2021年提高了11分;录取最高分超过一本分数线93分,生源质量持续提升。

在陕本科一批理工、中外合作办学类别零征集。经招生办多方努力,在陕本科一批理工、中外合作办学一次性录结,一批理工再次实现零征集,成绩显著。

中外合作办学录取排除万难,稳中求进

2022年,在陕中外合作办学招生院校已达63所(较2021年再新增7所,增加70余名计划)。生源竞争尤其激烈,招生办排除万难、积极争取,统筹优化招生计划分配,中外合作办学招生生源省份达26个,跨省比例高达85%。截至目前,学校已录取中外合作办学新生298名(不含上海市)。

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一批13个省份录取线分别高于当地一本分数线0~33分,其中6个省份高于当地一本分数线10分以上;高考改革合并批录取线分别高于当地本科批次线57分~152分;在陕中外合作办学录取线为452分,高于一本线3分,且实现一次性录结相比2021年,全国有11个省份录取位次有明显提升,其中河北、广东、安徽3个省份录取位次提升较为突出。

深化招生宣传队伍建设,线上线下宣传迅猛发力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近半数省份已实施高考改革的双重背景下,招生办多措并举、精心谋划,线上线下齐发力,打好招生宣传组合拳,开展了全方位、多形式、广覆盖的招生宣传咨询服务,在新形势下全面推进2022年本科招生宣传工作,保障生源质量稳中有升。

推进分区域招生宣传,提升宣传广度和深度。出台《陕西科技大学本科招生宣传工作组织管理办法》,全面提升本科招生宣传工作水平,建立一支综合素质优良、业务能力突出、专注招生工作、符合学校一流大学建设要求的招生宣传队伍。今年疫情多点散发,受各地疫情防控政策连续调整、咨询会场次不断变化等不利因素影响,招生办努力克服、主动出击与各省份大型咨询会主办方、省内各生源中学紧密联系,在相关部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累计派出百余人次分赴省内外参与招生宣传和高考季招生咨询,覆盖全国10余个生源大省、省内70余个生源中学和大型咨询会。同时,在26个省份通过省级招生机构主办或主管的高考志愿指导刊物进行招生宣传,聚力提升重点时段、重点区域精准招生的强度和效度。填报志愿期间开通13条热线电话,仅5月至今,累计已接听并解答咨询电话2万余个;启用人工+智能问答咨询系统,考生和家长可通过百度、今日头条、微信、学习强国等多个平台直接向学校招办提问、交流互动,已解答在线咨询问题万余条。

持续打造本科招生宣传“全网矩阵”。形成对影响力大、受众面广的国内主要自媒体信息发布平台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全覆盖。2022年招生宣传MV《进击的陕科大·破云而上》和招生宣传片《不期而遇》一经发布,广受好评,全网浏览量超百万,获《中国青年报》《西安晚报》、西安发布、抖音大V等强力推荐;继陕西科技大学轻化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6个专业后,今年新增印刷工程、工业设计、材料化学、视觉传达设计4个专业入驻百度百科“秒懂专业”,向社会、考生及家长提供了精准细致的专业解读和参考;通过“今日头条”“腾讯课堂”“B站”“抖音”“高考帮”“高招通”等多个平台开设60余场次视频直播,在线解读高招政策、学校特色、学院专业、互动答疑和云游校园,平均每场5000余人次观看量;通过陕西招生考试、西藏微青年、山西教育、重庆招考、浙江日报报考指南等官方微信连续推广,高考季在陕西招生考试微信公众号推送5篇,累计阅读量超6万;在高考期间(6月7-8日)通过微信朋友圈广告的形式进行精准推广和有效传播;招生办微信视频号、抖音号积极向社会、考生及家长传递学校发展、校园景色、学子风貌的系列短视频,高考志愿填报期间发布20余条,单条最高浏览量超130万,点赞量最高1.2万,收到普遍好评。

持续开展进中学活动,吸引多方优质生源。上半年进中学参加科普讲座、生涯规划、现场宣讲、生源基地建设,受到了生源中学师生的热烈欢迎,进一步提升了陕西科技大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寒假期间组织在校学生回访母校开展精准宣传,采用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我校近年来取得的优异成绩和长足进步,展示我校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学习氛围。克服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最终选派307支队伍(其中陕西本省214队,省外93队),作为我校宣传大使开展回访母校活动,在大学和中学两所母校之间发挥纽带与桥梁作用。

讲特色专业,话本科招生,突出学校优势特色专业。以专业宣传为主导,着力推进“五个一”建设,积极通过各媒体平台进行学院招生专业介绍、专业口号、宣传视频推广。招生办微信平台推出“读专业·见未来”系列专业解读,采用视频和图文结合的形式,简洁精炼、通俗易懂,累计阅读量超4万,受到考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依托传统媒体,解读特色专业,陕西科技大学多名教授先后做客陕广新闻《教育百分百》栏目、陕西新闻广播《1066教育直通车》栏目,就优势学科、特色专业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推荐,节目反响良好。

责任编辑:李峰
相关文章
长安大学研发新型铝酸锶长余辉标线技术助力机场道面安

长安大学研发新型铝酸锶长余辉标线技术助力机场道面安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联合中国民航总局智能建设与维护重点实验室,在机场道面标线材料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基于铝酸锶(SrAlO:EuDy)的长余辉蓄能发光标线涂料,显著提升了标线在夜间及恶劣天气下的可视性与耐久性,为航空交通安全提供了创

陕西科技大学科普支教实践团:雏梦课堂,放飞梦想

陕西科技大学科普支教实践团:雏梦课堂,放飞梦想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公众科学素养,7月12日至20日,陕西科技大学“辉光日新”科普支教服务队赴汉中市南郑区法镇茨坝村开展系列科普支教服务活动。 做中学,用趣

陕西科技大学“有你‘救’好”社会实践团 开展急救教

陕西科技大学“有你‘救’好”社会实践团 开展急救教

前言: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卫生与健康的重要论述,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以及《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红十字会关于做好首批全国和全省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和管

交大·榜样的力量 | 回望2023,交大学子这样走过!

交大·榜样的力量 | 回望2023,交大学子这样走过!

3月20日,“榜样的力量”上海交通大学2023年度优秀学生表彰大会在闵行校区陈瑞球楼报告厅举行。校党委书记杨振斌,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薇薇出席。学校有关单位负责同志、获奖学生导师代表、思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参加会议。 大会分“问学篇”“通达篇”“

传承之路:红色基因在高校社团中的弘扬与发展

传承之路:红色基因在高校社团中的弘扬与发展

传承 之路 :红色 基因 在高校社团中的弘扬与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凝聚广大青年学生,坚持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积极开展方向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