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团中央有关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号召,长安大学“赓续红色基因,产业带动振兴”社会实践队于8月10日开展在陈炉古镇的第二天社会实践,准备探索古镇陶瓷的秘密。
“罐罐垒墙,瓷片铺路”便是对陈炉日常生活的最好写照,到处都是陶瓷文化。乡间的路上多有陶瓷瓷片,居民的院墙也多由瓦罐垒起,屋檐之上有着许多的陶瓷装饰品。尤其街头,随处可见售卖陶瓷的商户,和石椅上用作点缀的瓷片。据当地村民介绍,这里有着14家陶瓷加工坊,其中的“中国耀州窑陈炉陶瓷厂”为国营企业,其他如王家瓷坊,李家瓷坊等其余13家均为个人经营。
实践队在李家瓷坊了解到,李家瓷坊传承至今已有10代,有着高超的制造工艺。其传人更是有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身份,受到国务院聘请,有着许多的国家级奖项,有着许多的优秀产品。
在国营工厂的走访中,我们发现国营工厂较之于其他工厂有着更为完整和先进的陶瓷制作产业链和设备。一条完整的陶瓷生产链有着球磨、泥浆贮存、制作、成型、雕花、干燥、施釉、抛光等流程,负责雕花的工人也十分娴熟,生产出的瓷器造型优美、颜色鲜艳,十分引人注目。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倒流壶”,其因壶底中心有一通心管,又称内管壶,始于春秋时期,流传于唐宋,完善于清朝。倒流壶奇特的构造,巧妙的内部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与创造力,是我国陶瓷艺术中的代表作之一。
虽然当地的青壮劳动力稀少,但所幸这里的陶瓷文化终归是有着优秀的传承,不曾中断。当地陶瓷产业的发展也对于当地的产业振兴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晚霞逐渐染红天空,实践队员们的暑期实践活动也落下帷幕。一天的古镇走访,让实践队员们对耀州瓷的历史和生产有了进一步了解,队员们为老祖宗们传承下来的手艺感到惊叹,每一款瓷器上,都流动着匠师艺人们的灵魂。瓷器来自泥土,似乎为了赶赴一场前世的约定,完成一次生命的燃烧。凝视瓷器,就如同凝视生命,以及由远古而来的迟缓的脚步。
(陕西大学生网讯) 七月的咸阳,麦浪翻滚间藏着一处特殊的精神粮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调研小队走进这座由60后老兵魏德军耗时23年、斥资近千万打造的民办红色博物馆
为深化思想政治的引领作用,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7 月 25 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药学院赴永利村调研队成员,前往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开展主题学习调研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在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毛鸣凤 供图 调研活动的第
8月2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数耕者 调研队赴“中国猕猴桃之乡”陕西省宝鸡市眉县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聚焦猕猴桃种植及数字化发展近况 。 团队深入汤峪镇猕猴桃 企业 生产基地 与 种植 农户 家庭,开展了“面对面”调研。 兄弟果业负责人带领调研
“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必须代代传承下去。”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党在延安时期的革命历史,感悟延安精神的时代内涵,2025年7月5日至7月9日,西北工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感悟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网络强国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引领青年学子助力乡村发展,西北工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青春铸盾,清网兴乡”实践队在学院团委书记付强带领下,走进汉中开展实践。实践队结合学科特色,开展六天活动,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