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乡村地区的耕地出现“非粮化”现象,尤其是丘陵地区,农用地转用使得粮食总产值下降。甚至有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违规在永久基本农田上种树挖塘,大规模流转耕地改种非粮作物,非法改变土地用途。为稳定农村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三农”工作中防止耕地“非粮化”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工作。为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的决策部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赴陕西长武针对非粮化现象调研队的队员于8月4日前往长武县丁家镇的十里铺村、丁家村、张代河村、直古村等附近多个村庄,一同开展关于耕地利用情况的调查。通过发放问卷和农户访谈的形式,调查长武县农村的土地利用现状、耕地“非粮化”和土地细碎化等相关问题,了解农户进行耕地“非粮化”的原因,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实施防止耕地“非粮化”的建议和措施提供依据。
一、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了解农户进行耕地“非粮化”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近年来,虽然国家不断提高粮食收购保护价,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攀升,侵蚀了农户的种粮收益。实践队的队员们通过对农作物种植情况和耕地投入情况的调查发现,“非粮化”的高收益是促使农户进行耕地“非粮化”的重要原因。
农户对于粮食补助的明细规则还是不太清楚,据反映比较乱。粮食补贴政策对防止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并不显著。当前的粮食补贴政策存在补贴力度较小的问题,且只有小麦种植才有补贴的现象,以致并没有真正起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此外,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较容易发生“非粮化”现象,土地转入者为获得较为理想的收益,倾向于进行“非粮化”经营。长武县部分村庄的村委会针对非粮化提出以下政策:一、长武县关于苹果产业的二次振兴。但是村民种植新品种瑞阳瑞雪的二次振兴反应不积极;二、关于现在已经退出苹果树种植改种粮食的耕地,不允许再种植苹果。
二、 防止耕地“非粮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防止耕地“非粮化”有助于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我国人口数量仍在增加,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粮食产需仍维持紧平衡状态。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际市场不稳定,必须以稳定国内粮食生产来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此外,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各地区都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和义务,要切实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了解到了村民们对于耕地非粮化和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以及家庭粮食耕作大致情况,还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新期待。“虽然我不是很懂你们说的东西,但是我也相信你们大学生,也相信国家和党。”一个村民如是说。虽然现在很多农户长期居住在乡镇农村,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并没有那么高,但是他们内心淳朴,信仰忠诚,满怀期待。
通过此次耕地“非粮化”主题调研,我们调查小组积极提议,并进行合理分析,积极主动关注国家热点,争做时代新人。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
2024年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志愿者们积极投身三下乡活动,走进了西安周至县的村委会,展开了一次深入的参观与调研。 在周至县村委会,热情的工作人员首先对志愿者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志愿者们在村委会负责人的引领下,详细了解了村委会的日
2024年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暑期调研团队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推广普通话,展现当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寓教于乐,推广普通话 7月12日上午十点整,参与“三下乡”的暑期调研团队已经到达周至县
2024年7月12日,晨曦微露,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三下乡志愿者们满怀激情,集结完毕,向着乡村的广袤土地进发。他们带着青春的活力与奉献的热情,准备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书写属于他们的劳动篇章。 辛勤耕耘,体验劳作之艰辛 。 到达目的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