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控学院“科技赋能文物保护,青年传承华夏文明”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宝鸡市凤翔区被誉为“中国泥塑第一村”的六营村。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和西安博物院,实践团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在永兴坊和高家大院,实践团体会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在城墙脚下和文物保护研究院,实践团见证了科技对文物保护、非遗传承的远大意义;在陈耀武工作室和宝鸡戏曲剧院,实践团领略到了秦腔戏曲表演的美轮美奂。经过几天的游览和与相关负责人的采访过程中,实践团已对文物和非遗的保护有了一些了解。接着实践团将在宝鸡市凤翔县六营村,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的奥秘。
在六营泥塑村中,实践团的队员们首先采访了当地的老人们,向老人们询问关于文物和非遗文化的有关问题。从和村民之间的交流中了解到,六营村中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泥塑,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识逐渐淡化。对此,村民们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一定要迎合现代人的喜好,将传统的技术和现代的内容结合起来。”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合时代先进潮流,吸引大众兴趣,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彩和奥妙,才能让更多人们加入到文物和非遗保护传承的大队伍之中。
接着,实践团成员前往泥塑村,泥塑村不仅以泥塑艺术闻名,更以其生态环境之美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赏。“泥塑被称为‘指尖上的艺术’。在细腻的粘土里掺点棉花,将它拍打拍打,摔一摔,揉一揉,再放入模具中,这样制作出来的泥塑会很硬不容易损坏。”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新明先生的工作室中,制作泥塑的手艺人为实践团耐心的讲解道。实践团对泥塑的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征得手艺人的同意后,实践团成员们在他们的指导下亲自体验了一次制作泥塑,制作出了羊、猴子、蛇、小狗、小猪等形象。制作完成后,实践团成员们又体验了对已经涂上低粉的泥塑作品上色。成员们纷纷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画出了五彩缤纷的作品。
泥塑艺术展现了人世间百姿百态,手艺人一双巧手传承代代匠心精神。在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有一群人始终坚守着他们的初心,用他们质朴宽厚的双手将中华传统文化代代传承。而作为中华儿女,把传统手艺发扬光大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如何给传统技艺注入时代性和新鲜感,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更要认真思考,寻求新出路。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
2024年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志愿者们积极投身三下乡活动,走进了西安周至县的村委会,展开了一次深入的参观与调研。 在周至县村委会,热情的工作人员首先对志愿者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志愿者们在村委会负责人的引领下,详细了解了村委会的日
2024年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暑期调研团队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推广普通话,展现当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寓教于乐,推广普通话 7月12日上午十点整,参与“三下乡”的暑期调研团队已经到达周至县
2024年7月12日,晨曦微露,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三下乡志愿者们满怀激情,集结完毕,向着乡村的广袤土地进发。他们带着青春的活力与奉献的热情,准备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书写属于他们的劳动篇章。 辛勤耕耘,体验劳作之艰辛 。 到达目的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