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下午,能动学院“仙交双碳引路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拜访了西迁老教授朱继洲,聆听西迁教授的奋斗故事,坚定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朱教授作为亲历者为大家讲解我国核能的发展历程,引导同学们感悟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老一辈创业者们的无私奉献与拼搏中,我国核工业迎来了迅猛发展。
朱继洲,男,1935年出生,195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毕业后留校工作,1958年9月随学校从上海内迁西安,调入工程物理系核反应堆工程专业,随即去清华大学进修1年,1959年9月回校参与专业的创建与建设。1986年—2001年任全国高等学校核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编《压水堆核电厂的运行》、《核反应堆安全分析》、《核电厂安全》等书籍,为我国核电技术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
60多年前,一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响应国家在西北地区部署高等教育学校的号召,随着交通大学从上海内迁至西安。西迁历时4年,迁校总人数达一万五千余人。朱继洲教授说道:“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选择。”
“核心技术买不来,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攻克”
1958年,朱教授到学校报到的第一天,查阅名册后得知,国家为适应科技发展的形势,决定兴办工程物理系、恢复无线电系等新兴、尖端专业,对一部分人的科研方向做出调整,当时的朱教授被调入核反应堆工程专业,为国家培养原子能人才。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核工业实行战略调整,提出核能和平利用,推动核工业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改善能源结构,核电技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为了将核电厂等专业知识教学推广,朱教授接受了压水堆核电厂运行研究的任务。对于当时还没有去过核电厂的朱教授而言,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随后两年,朱教授与同事奔波在上海、北京等多地借阅资料、实地考察,摸着石头过河。在朱继洲教授的刻苦努力下,《压水堆核电站的运行》——国内第一本介绍百万千瓦级大型压水堆核电厂的专著终于成功出版,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著作的空白。
“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发扬革命精神”
1985年,朱继洲教授与大亚湾核电站结缘,承担起大亚湾核电站关键岗位人员培训工作,每次讲课,简陋的教室里都会挤满上课的学员。随后,朱继洲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其他教授还相继为田湾核电站、秦山二期核电厂、台山核电站等培养、输出高素质人才。
座谈会上,朱继洲教授满怀激情的向我们讲述了我国台山核电厂三代核电EPR全球首堆工程取得圆满成功。在此之前,同样采用EPR方案的芬兰奥尔基卢奥托核电站3号机组和法国弗拉芒维尔核电站3号机组已经于2005年和2007年开工建设,比台山核电站的开工时间分别早了4年和2年,但至今仍未建设完成。“当时很多人并不相信台山核电站能比其他两个国家先取得成功,但我们相信,中国人骨子里的革命精神和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能让我们后来居上”,朱教授说道。
在座谈会的最后,朱继洲教授嘱托我们,作为青年学子,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所以更要珍惜时光,刻苦学习,不负党和国家的培养,为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解决一系列“卡脖子”问题而不懈奋斗!
朱继洲教授自毕业后在交通大学任教,1958年随校西迁,他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以及为交大学科建设所作贡献值得青年一辈铭记学习,也为交大学子的人生之路提供指引。西迁精神是西迁老教授们人生经历的凝聚,凝成一团生生不息的火焰,既照亮我们的前进方向,也给予我们拼搏的力量。西安交大的学子们定将在西迁精神的指引下,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传承和发扬西迁精神,去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结合专业所学,助力科技强国,以奋斗之姿报效祖国。
富硒秦茶藏古韵,安康政企献好茶 政府助力下的安康古茶企业诞生记 来源:绿荫小队 谷林峰/文 吴镇坤 曹祥亨/图 一审:邱瑞洋18992520969 二审:张洪毓 为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增长才干、贡献力量,安康市平利县县委充分发挥当地生态资源优
茶香飘万里,青春助振兴 来源:绿荫小队 刘卿/文 周江龑曹祥亨/图 一审:邱瑞洋18992520969 二审:张洪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赴平利县茶产业调研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为响应党和国家关于青年学子投身乡村振兴的号召,以实践力量赋能特色产业发展,2024
西安 建筑科技 大 学 实践团进宁县:科技规划双驱促振兴 2025年8月18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赴甘肃省宁县省级产业园驱动型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 甘肃省宁县和盛镇开展实践调研。团队深入当地产业园区、企业一线与乡村基层,立足建筑科技高校多学
8月4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三下乡”调研团深入西安市遗址公园,聚焦“遗址公园边界空间”展开调研 团队成员于小雁塔(西安博物院)门前合影 遗址公园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承载着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的双重使命,而这些公园中的边界空间——那些介于
为响应《“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推动数字技术普惠应用”的要求,西安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AI启明”社会实践队于7月奔赴渭南韩城市,以“分层赋能、精准服务”为核心,开展覆盖多群体的AI科普与调研活动,用青春力量搭建起科技与民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