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评选结果,我校植物保护学院以康振生院士为负责人的“植物病虫害治理教师团队”入选,这是我校继张涌院士负责的“胚胎工程教师团队”之后,第二个获得“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的教师团队。
康振生院士放弃了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以教书育人、爱国敬业的家国情怀,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带领团队全体教师坚守扎根西部,弘扬“西农精神”,凝练形成了“师承相续、相互协作、艰苦奋斗、潜心钻研”富有植保元素的“东南窑文化”,不断增强职业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将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融入到服务国家战略当中。
立德树人重规律 结出累累硕果
团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一是发掘思政元素。挖掘周尧、李振岐等著名科学家事迹,提炼思政元素,打造23个思政典型案例,探索出“溯农源、彰农本、兴农学、践农行”的优秀学科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涵育师生品行。二是创新教学方式。将最新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进课堂、进教材、进实验实践教学,寓教于研,实现基础知识与前沿研究的无缝对接;团队全体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提供经费保障,指导申报各级科创项目,开展科研训练,通过“科创项目-学科竞赛-高水平课题”相互衔接,因材施教。通过多年推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获省部级以上奖项24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3项。
团队坚持“思政引领—精准服务—正向激励”工作思路,引领学生赴艰苦地区和基层建功立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弘扬“西农精神”中,教育引导学生践行“东南窑文化”,以“基层就业引领论坛”邀请优秀校友来校作报告、基层项目宣传等,激励学生扎根西部、扎根边疆、扎根基层作贡献。近5年,305名毕业生在中西部地区就业,占签约毕业生人数的62.1%。
多年来,团队坚持站好教书育人的讲台,为人师表,坚守立德树人初心,耕耘在教学科研一线。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获批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累计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宝钢优秀教师奖、陕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陕西省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十余人次。
科学研究重创新 服务国家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团队在康振生院士的带领下,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立足于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重点围绕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控制技术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承担各类项目125项,到位经费1.3亿元,并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发表SCI论文606篇,其中CNS子刊、PNAS等高水平期刊论文42篇。
团队尤其在小麦吸浆虫发生规律、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规律、品种抗病性和病菌毒性变异、小麦赤霉病致病机理与防控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主持获批省部级一等奖4项,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康振生院士多次给团队成员指出,“我们的科学研究要与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而我们所做科研成果的价值在于服务社会。”近年来,团队不断推进科研工作与旱区农业实际相结合,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团队围绕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蔬菜、果树等病虫害重大生产问题,以基础研究为支撑,以技术研发为突破,以应用推广为抓手,在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吸浆虫等重大生物灾害防控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围绕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预警、绿色植保技术等向国家及省部级部门建言献策38次,撰写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等建议被农业农村部、陕西省委采纳,主持制定小麦、苹果、蔬菜等重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标准14项。
团队建设重传承 打造一流队伍
团队重视建强组织堡垒,筑牢意识形态阵地。院士担任党支部书记,彰显“领头羊”作用;持续在党员中进行“亮身份、践承诺、树形象”活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康振生院士通过讲授“麦田”党课、专题党课、微党课等形式积极宣传党的创新理论,领衔参加教育部庆祝建党百年高校示范微党课展播,有效地促进党建工作、思政教育、团队建设有机结合。
团队注重教研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团队对标国际制订团队建设方案,完善团队管理制度,落实团队工作责任制。院士引领组织全员开展教学法、课程开发技术培训和教学研讨,提升教学水平;实行名师教学观摩,示范引领带动;开展“课堂思政”和“专业教学”竞赛练兵,以赛促改。团队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陕西省教学团队。同时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与美国等联合建立了“西农-普度联合研究中心”等3个国际研究中心,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0次;邀请170位国内外著名科学家来校进行讲学、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132人次出国开展国际研究,有力推动了团队科学研究工作。
团队坚持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开展工作,瞄准学科前沿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取得原创性突破,逐步形成了以院士领衔,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和“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杰出人才组成的具有国际化视野、老中青梯队人才相益互补的教师团队,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5年8月,西北工业大学 “侗歌耘梦” 实践队怀揣文化探索热忱,踏遍贵州山水,先后深入贵阳市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开展一场文旅探索与非遗传承深度交织的社会实践。漫步黎平县肇兴镇翘街古城,青石板路承载着岁月痕迹,队员们俯身触摸历史与现代交融的
长安大学 团队 研发 动态公路测载监管系统 助力 交通 安全再升级 (供稿人:谢越,张方致) 车辆超载是威胁道路交通安全的 “隐形杀手”—— 不仅大幅增加桥梁侧翻、路面破损等事故风险,更曾引发多起重大人员伤亡事件。针对当前公路测载领域 “动态检测难、
西安培华学院学子下乡 | 从周原文化中汲取 “ 三治融合 ” 治理养分 为深入探究基层治理现代化路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智慧,近日,西安培华学院“法润乡土”社会实践队前往宝鸡市岐山县,开展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为核心的专题调研实
为深入贯彻党关于“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月25日至8月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红鹰”训练营在党委学工部、校团委的指导下,组建了一支由植物保护学院、
7月14日,在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基础力学实验”团体赛决赛中,西安交大代表队凭借卓越表现从全国40支顶尖高校队伍中脱颖而出,夺得赛事全国总冠军,并斩获赛事唯一特等奖,实现了特等奖“零的突破”,同时取得下一届全国大赛承办资格。 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