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给自己设限。我觉得贴满标签的个体鲜少丰满,一个人的形象不应该是单薄的。‘行者无疆’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词,路需要自己慢慢走,慢慢去探索,我们要有敢于用脚步丈量世界的勇气。”苏晓欣如是说。
在2020-2021学年优秀本科生标兵的评选中,苏晓欣成功当选。她是崇实书院社会81班学生,连续三年综合成绩位列专业第一,曾获得“优秀学生”称号,获评国家奖学金、校本科生特等奖学金,以及校园文化及精神文明单项奖创新创业奖,所在宿舍连续两年获评校级“文明宿舍”。在过去的三年里,她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专注学业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和社会实践,旨在通过多维发展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遇见交大,奋斗伊始
三年前的夏天,选择一所和自己契合的院校成为了高考结束后苏晓欣的首要任务。“当时报考的时候其实搜集了很多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在心中构勒出了一所有历史、有情怀、有灵魂的高校的形象。”苏晓欣表示,西安交大的历史底蕴与培养模式吸引了她,于是才有了后续在交大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学校文科试验班的培养模式很吸引我,虽然当时对专业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但觉得进入大学后还能有一年的时间去找寻自己的方向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讲到报考自然离不开校园大使这项活动,报考时很多信息都是同所高中的学长提供的,他们很细致地向我们介绍交大的校园生活与周边环境,很耐心地答疑解惑,让我们对学校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入学后我也接过了他们的接力棒,在大一寒假期间以校园大使的身份回到母校,继续为学弟学妹们讲述着交大的故事。”苏晓欣希望继续承担校园大使使命,为交大招揽有志青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中右二为苏晓欣)
“雄厚、亲厚、深厚”是苏晓欣眼里的交大。“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让我感到很踏实,学到了特别多的东西。”在交大生活的三年,无论是师长的谆谆教导、同学间的亲密深厚的感情,还是后勤人员的贴心服务,都让苏晓欣感到温暖和亲切。于苏晓欣而言,这所学校、这片土地早已成为她的家。
专注学业,笑迎压力
连续三年综合成绩位列专业第一,并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辅修了金融学,苏晓欣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专注。我喜欢在同一时间只做一件事,这样效率和质量都会很高,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事情上。”苏晓欣习惯睡前把第二天需要做的事情列出来,在第二天一项一项完成,“把待做的事项一条一条划掉会很有成就感!”
社会学有大量需要背诵记忆的内容,苏晓欣认为:“机械性地死记硬背往往会很快忘记,要自己发现兴趣点,主动地去寻找、理解知识,印象才会比较深刻。要让知识自己进脑子,而不是把知识塞入大脑。”
学习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进入大学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时,苏晓欣还未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当时的考试结果不是很理想,考完她产生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但她没有因此陷入消极情绪中,相反她积极调整心态,主动总结自身存在的问题,最终在期末考试考出了不错的成绩。苏晓欣分享道:“不要过早否定自己,也不要因为恐惧和害怕选择放弃。”
“身处一个优秀朋辈聚集的圈子,大部分同学或多或少地会有压力,会感到焦虑和迷茫。”面对这种情况,苏晓欣表示,“不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需要坦然地接受同辈压力,学会悦纳自己,与自己和解,这是一种十分重要而且可贵的品质。”
竞赛实践,不设上限
2020年,苏晓欣和其团队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最高奖项O奖,还获得COMAP scholarship award,成为当时全球四个顶尖队伍之一。作为一名文科生,如何在众多擅长数学与编程的理工科同学中突出重围?苏晓欣给出了答案:“结合专业特点,我们在一开始就确定了选做F题。由于时间紧迫且可参考的赛题有限,我们制定了团队学习计划,研究往年赛题及相关论文,并相互讨论交流,对整体架构、所使用的模型、论文语言特点等进行分析。”
参加竞赛时,苏晓欣和队友素未谋面,仅仅通过线上进行交流,因此赛前的训练磨合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常常一起讨论赛题,比赛时有问题就立马语音交流讨论,并根据赛况对之前的分工进行实时变动,以取得更高的效率。
(苏晓欣与同学们一起开展社会调查时留影)
无论是竞赛还是社会实践,都离不开团队合作与沟通协调。在参与两项全国大型追踪调查过程中,苏晓欣遇到不少受访者不配合的情况,她充分发挥沟通的技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想方设法获得受访者的理解,推动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一位大力支持调查工作的幼师给苏晓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令她十分感动,“访问那天,受访者晚上11点多才忙完工作回到家中,做完家务后已经过了12点。虽然她十分疲惫,但还是很配合地完成了调查,并表示很乐意为国家治理尽绵薄之力。”
在社会调查的过程中,苏晓欣接触到了不同的人,她发现人的思维、生活方式是不一样的,她现在会尝试着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分析很多之前觉得难以理解的社会现象。
“只有与实践相结合的社会学理论才可以支撑社会建设与国家发展。”苏晓欣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始终牢记为社会发展贡献理论力量的使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苏晓欣对疫情期间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撰写了论文《新冠肺炎疫情下青年群体的网络表达与社会心态研究》,获得人文学院“三立杯”三等奖。
苏晓欣始终聚焦社会现实,不忘社会学学子应承担的使命,作为一名在交大的中共预备党员,她对西迁精神也有着自己深刻的感悟:“西迁精神的底色是爱国奋斗,要为国家和民族担当,就像校歌‘英俊济跄,经营四方’那样。我们应该是书写时代画卷的人,也应该从新时代中汲取信念与奋斗的力量,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明年,苏晓欣将从西安交大毕业,去迎接下一阶段的挑战。她表示:“未来会继续在社科领域进行学习,牢记为社会发展贡献理论力量的使命。也向往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希望能够在自己的网状关系中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节点,去触动更多的生命。”
2025年8月,西北工业大学 “侗歌耘梦” 实践队怀揣文化探索热忱,踏遍贵州山水,先后深入贵阳市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开展一场文旅探索与非遗传承深度交织的社会实践。漫步黎平县肇兴镇翘街古城,青石板路承载着岁月痕迹,队员们俯身触摸历史与现代交融的
长安大学 团队 研发 动态公路测载监管系统 助力 交通 安全再升级 (供稿人:谢越,张方致) 车辆超载是威胁道路交通安全的 “隐形杀手”—— 不仅大幅增加桥梁侧翻、路面破损等事故风险,更曾引发多起重大人员伤亡事件。针对当前公路测载领域 “动态检测难、
西安培华学院学子下乡 | 从周原文化中汲取 “ 三治融合 ” 治理养分 为深入探究基层治理现代化路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智慧,近日,西安培华学院“法润乡土”社会实践队前往宝鸡市岐山县,开展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为核心的专题调研实
为深入贯彻党关于“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月25日至8月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红鹰”训练营在党委学工部、校团委的指导下,组建了一支由植物保护学院、
7月14日,在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基础力学实验”团体赛决赛中,西安交大代表队凭借卓越表现从全国40支顶尖高校队伍中脱颖而出,夺得赛事全国总冠军,并斩获赛事唯一特等奖,实现了特等奖“零的突破”,同时取得下一届全国大赛承办资格。 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