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我考入西北农学院林学系,1962年毕业后留校工作。风风雨雨六十年,有许多值得回忆的故事,而其中参加劳动的往事也成为我成长的缩影。
1958年入学后,我被分在林学系六二级一班。那年图书馆开始建设。开工初期,学生们参加义务劳动,我们班参加打地基。先由专业人员挖出约一人深的壕沟,然后学生们向沟内填土。填一层,夯实一层,再填土,再夯实……用的铁夯有四个铁环,拴上四根绳子,四个人每人一根,同时用力把夯提过头顶,用力砸下。就这样,一层一层把沟填平砸实。打夯是个快乐的事情,同学一人叫号子,号子都是自己瞎编的,唱不了几句就没词了。大家哈哈一笑,从头再来……
1959年初,我们班又接到在学校西大操场西边种植毛白杨的任务。当时由林业站运来20棵两年生的毛白杨树苗,胸径5-6公分,树高4-5米。我们班30人挖坑、栽树、浇水,一个下午就完成了任务。三年后,我从东北林学院回校时,看到整齐的两行树分布于南北有百米长,枝叶繁茂,有胳膊那么粗。随着学校的建设发展,这些树仅剩下两棵保留在北校区老体育馆南边,树下修了保护墩,现已长成了参天大树,成为我心中永久的纪念。
留校做老师后,我参加了包括打机井、伐树和夏收等劳动,更多的是发挥专业所长,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生产一线服务。
1966年初,我被派往农作二站支援打机井。那时打的是人工挖的直径两三米“大口”机井。在井口支上三脚架,挂上滑轮,穿上钢丝绳,吊一个带活门的大木箱,向上吊土。由森林采伐运输工程系提供卷扬机,并派我和孙俊卿操纵机械。我根据井的深度,在卷扬机钢丝绳上做好标记,就知道木箱何时落到井底,这样空车下降时可以高速下放,而提升时缓缓而行,工作效率可以提高一倍,得到领工齐开印师傅的赏识。
二站打井任务完成后,我又接到在农作一站八区下的河岸边再打一口井的任务。由于受到地形限制,这口井挖出的土必须拉到几十米高的塬上,为了解决人工拉土费工费力问题,我从沟底到塬上八区架了一条索道,挖出的土用索道直接拉到塬上,从而省去了许多人力。
先后打成的两口机井为农场几千亩地灌溉出力不少。
森林采伐运输工程专业是我校除水利、农机之外的第三个工科专业,学制五年。虽是林学系的一个专业,却是系的建制。当时,森林采伐运输工程的青年教师和技术设备为学校建设做了不少工作。
就说伐树,对我们搞森林采伐的来说是小菜一碟,不用爬树清枝,不用人推拉绳,基本能自动控制树倒的方向,使用的是汽油动力锯,在当时是先进工具,伐倒,打枝枒,造材等都能高效完成。
我们先后对北校区南门外东侧以刺槐,榆树为主的杂树林,西农路两边以椿、榆、楸树为主的行道树,三号楼前原工会院周围的杂树林和我校果园的苹果、杏、梨等果树进行了采伐。正所谓“不破不立”,此后,这里相继演变为现在东南区门口和家福超市,三号楼前园林景观和博览园。
1970年后,国民经济进入了恢复和调整时期,我国森林资源也进入了休养生息阶段,森工专业下马。我和几位学机械的老师转到农机系,每年的夏收劳动,是农机系全体教职工最值得回忆的事情。
当年学校农场有几千亩地,主要是小麦和玉米,每到夏收季节,需要战高温,和雷阵雨抢时间,为此农机系需调动全体教职工和机械设备参加夏收战斗。联合收割机负责收割和脱粒,清粮机负责清理脱粒的小麦,拖拉机收割时负责运输、碾场,收割完后要犁耙和秋播。还有人工收割、脱粒、翻场、晾晒等工作,加上各种机械的后勤保障及支援,简直就是大兵团作战,轰轰烈烈,一干就是十多天。每年的夏收秋播,练就了农机系教职工的业务本领。通过实践,也启发了老师的科研灵感,给教学科研开劈了许多新的知识和技能。
7月14日,在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基础力学实验”团体赛决赛中,西安交大代表队凭借卓越表现从全国40支顶尖高校队伍中脱颖而出,夺得赛事全国总冠军,并斩获赛事唯一特等奖,实现了特等奖“零的突破”,同时取得下一届全国大赛承办资格。 作为
7月16日上午,2025级学生军训旅在主楼B-305教室召开了校内带队干部培训会。西安交大党委副书记王欢,2025级学生军训旅政委,启德书院院务主任刘恒,军事教研室全体教师,各学院、书院抽调的带队干部出席会议。2025级学生军训旅旅长、校武装部副部长问鸿滨教
为进一步增强校地合作,培养符合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的综合型人才,7月15日下午,咸阳市2025年大学生进政府机关见习工作启动会在咸阳市人民政府举行,西安交通大学师生参加会议。依托“攀登计划”实践平台,西安交大优秀学子赴咸阳政府机关见习。咸阳市委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联合中国民航总局智能建设与维护重点实验室,在机场道面标线材料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基于铝酸锶(SrAlO:EuDy)的长余辉蓄能发光标线涂料,显著提升了标线在夜间及恶劣天气下的可视性与耐久性,为航空交通安全提供了创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公众科学素养,7月12日至20日,陕西科技大学“辉光日新”科普支教服务队赴汉中市南郑区法镇茨坝村开展系列科普支教服务活动。 做中学,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