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官网公布了《2021年10月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结项名单》,人文学院李小奇博士承担的我校首个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唐宋园林散文研究》(项目编号:19FZWB045)一次性通过鉴定验收。
该项目研究成果丰硕,学术专著《文心见园:唐宋园林散文研究》将由国家社科工作办指定出版社并于近期出版,4篇理论文章发表在了《光明日报》等报刊、杂志。成果论文《园林游记文学书写的园林特性——兼论与山水游记的不同》参评陕西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现已获得二等奖公示,这标志着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质量迈上了新的台阶。
近年来,校党委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出台了《中共商洛学院委员会关于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十条意见(试行)》等文件,支持我校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繁荣。学校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国家语委科研课题2项,陕西省社科基金、省科技厅软科学、省社科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陕西省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会及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类项目200余项,实现了我校历史上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项目零的突破,并实现了常态化立项,学校相关领导还受邀在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做经验交流。
项目简介:
《唐宋园林散文研究》:项目自2019年立项以来,李小奇博士以唐宋时期园林散文为研究对象,探究园林构建与散文创作之间的交互影响,揭橥唐宋时期文学、文人与园林审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学术专著《文心见园:唐宋园林散文研究》共分七章:第一章从传世文献中考查记园文本,分析园林散文的文体形式演变以及所蕴含的园林学价值;第二章溯源园记在唐代的创体和在宋代立体的过程,厘清园林游记和山水游记的本质区别,呈现唐宋时期园林散文的文学地位;第三章用文史互证的方法探讨唐宋时期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公共园林、寺观园林、书院园林、祠园园林大量兴造的社会风尚,与园林散文书写之间的交互关系;第四章探析园林卜筑与文人境遇的关系,总结唐宋时期的造园布景的审美原则,体现唐宋时期的美学思想,揭示园林营造与作文刻石的联系;第五章分析唐宋园林活动与园林散文创作的关系,具体呈现园林宴游、节日游园、园林种植等活动在园林散文中的审美呈现。对比研究文学空间与绘画空间不同园林生活的艺术表现;第六章厘清唐宋园林散文书写的嬗变,考查园林散文在景观题名、景观描述、园林活动方面书写的发展演变;第七章分别从隐逸观念、政治、经济、生命意识、园林迁变几个方面阐释园林散文的多元文化内涵和价值。
2025年8月,西北工业大学 “侗歌耘梦” 实践队怀揣文化探索热忱,踏遍贵州山水,先后深入贵阳市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开展一场文旅探索与非遗传承深度交织的社会实践。漫步黎平县肇兴镇翘街古城,青石板路承载着岁月痕迹,队员们俯身触摸历史与现代交融的
长安大学 团队 研发 动态公路测载监管系统 助力 交通 安全再升级 (供稿人:谢越,张方致) 车辆超载是威胁道路交通安全的 “隐形杀手”—— 不仅大幅增加桥梁侧翻、路面破损等事故风险,更曾引发多起重大人员伤亡事件。针对当前公路测载领域 “动态检测难、
西安培华学院学子下乡 | 从周原文化中汲取 “ 三治融合 ” 治理养分 为深入探究基层治理现代化路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智慧,近日,西安培华学院“法润乡土”社会实践队前往宝鸡市岐山县,开展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为核心的专题调研实
为深入贯彻党关于“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月25日至8月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红鹰”训练营在党委学工部、校团委的指导下,组建了一支由植物保护学院、
7月14日,在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基础力学实验”团体赛决赛中,西安交大代表队凭借卓越表现从全国40支顶尖高校队伍中脱颖而出,夺得赛事全国总冠军,并斩获赛事唯一特等奖,实现了特等奖“零的突破”,同时取得下一届全国大赛承办资格。 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