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西迁精神被正式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为进一步深刻体悟西迁精神,经金学院硕1154班党、团支部近日在兴庆校区共同组织开展了西迁精神学习活动。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不了解西迁历史,就不可能理解西迁精神。13日下午,在西迁博物馆和经金学院团工委的组织协调下,硕1154班全体同学从雁塔校区出发,前往交大西迁博物馆开展党史、校史学习活动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先后参观了“溯源”“西迁”“致远”三个展厅。从溯源南洋到交通大学西迁,从“从南洋走来”到“与国家民族同向同行”,从“永远飘扬的旗帜”到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迁精神重要指示,结合展厅内生动的文字、图片、影视资料和珍贵的实物展出,同学们无不对交通大学“为民族而生、为时代而生”的建校史、满怀“爱国主义”和“听党指挥跟党走”伟大信念的西迁史所动容。
学生党员张悦同学表示,“参观西迁博物馆后,被钱老对待每一门课程的认真细致和学霸成绩单所震撼,被西迁老教授们的西迁事迹所感动。作为新一代交大人,深感身上肩负的责任之重大。今后自己将坚定信念,脚踏实地,紧跟党和国家的步伐,传承弘扬西迁精神,争取早日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一切景语皆情语”,历经一个甲子的校园里,每一处景都留下了前辈人的喜怒哀乐。硕1154班全体同学在参观完西迁博物馆后,分5组在两校区开展“思源景事”活动——即寻找“饮水思源碑”“西行之履”“侯宗濂雕像”等学校地标,并挖掘蕴含在其背后的交大前辈们的故事。
第一组同学探寻“西行之履”和“南洋公学牌楼”。孙圣仪、刁宇等7位同学在本科就就读于数学学院的蒋铮宇的带领下顺利找到了位于学校西北角的两个地标。同学们仔细阅读了“西行之履”的碑文,了解到旁边浮雕背后的故事:1956年8月10日,上千名交大教职工、家属和学生登上开往西安的专列,向繁华的大上海挥手告别。临行前,上海其它高校师生纷纷闻讯赶来送别,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师生将校徽取下来别在校旗上给交大师生作纪念。
孙圣仪同学感慨道,自此一别,滚滚车轮带动历史前行,上海少了一群友人,但西北多了一座高楼。
在参观西迁博物馆和挖掘“思源景事”后,硕1154班全体成员汇聚一堂,在团委会议室就如何做合格西迁新传人进行交流。
谈及对西迁故事最深的印象时,高沙尔·巴扎尔说“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先生“绝不失信于西北人民”的话让她非常感动,尽管周总理提出他年事已高可不迁西安,但他仍毅然决然离开家人独自来到西安。
谈及如何传承好西迁精神,张帅说“要在爱国的集体里做乐观的英雄”,侯雨欣则认为搞好学习才是前提,崔超表示身为产业经济系的学生,要紧紧围绕专业特色,以解决社会热点为导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结束对西迁史和西迁精神的学习后,硕1154班一行来到了秦腔博物馆,同学们细致地参观秦腔剧目手抄本、印刷刻板工具和秦腔艺人的剧装道具以及汉瓦当等馆藏文物。
19日,硕1154班邀请经济与金融学院副院长温军教授与同学们座谈交流。
温军指出,同学们参观了西迁博物馆,希望大家能记住光荣的西迁史,争做西迁精神新传人,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交大人踏实科研、专心学术的精神。西安交通大学产业经济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学科实力雄厚,这对同学们而言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在谈及未来的择业方向时,他谈到产业经济学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分布于各行各业,希望同学们能够听党指挥跟党走,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在谈到人生态度时,他要求大家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对得起学校、对得起社会的人,跟上时代的列车,勇敢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
7月14日,在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基础力学实验”团体赛决赛中,西安交大代表队凭借卓越表现从全国40支顶尖高校队伍中脱颖而出,夺得赛事全国总冠军,并斩获赛事唯一特等奖,实现了特等奖“零的突破”,同时取得下一届全国大赛承办资格。 作为
7月16日上午,2025级学生军训旅在主楼B-305教室召开了校内带队干部培训会。西安交大党委副书记王欢,2025级学生军训旅政委,启德书院院务主任刘恒,军事教研室全体教师,各学院、书院抽调的带队干部出席会议。2025级学生军训旅旅长、校武装部副部长问鸿滨教
为进一步增强校地合作,培养符合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的综合型人才,7月15日下午,咸阳市2025年大学生进政府机关见习工作启动会在咸阳市人民政府举行,西安交通大学师生参加会议。依托“攀登计划”实践平台,西安交大优秀学子赴咸阳政府机关见习。咸阳市委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联合中国民航总局智能建设与维护重点实验室,在机场道面标线材料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基于铝酸锶(SrAlO:EuDy)的长余辉蓄能发光标线涂料,显著提升了标线在夜间及恶劣天气下的可视性与耐久性,为航空交通安全提供了创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公众科学素养,7月12日至20日,陕西科技大学“辉光日新”科普支教服务队赴汉中市南郑区法镇茨坝村开展系列科普支教服务活动。 做中学,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