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学生网
讲大学生故事·传大学生声音
首页

西迁纪念日:重温西迁话语 致敬西迁先贤

交大新闻网 2021-09-10 浏览:

编者按 今天是第37个教师节,也是西安交通大学第五个西迁纪念日。让我们重温西迁先贤话语,缅怀报国为民初心,汲取丰厚精神力量,做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多交大贡献。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习近平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六十六年前,党中央、国务院做出重要战略部署,决定交通大学西迁。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央亲自领导了交大西迁,他指出:西北过去是落后的,但将来必须成为我国建国的稳固的后方。支援西北,交大要尽责任,不能辜负西北人民。

交大师生热切响应党中央号召,党委班子身先士卒,教授率先垂范,青年师生景行影从,共赴西北,扎根创业,为西部开发建设,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书写了新中国高等西安交通大学知识分子报国为民的忠贞情怀。

彭康 校长

“我们这所西安交通大学不单是交大的交大, 而且是人民的交大”

彭康,时任交大校长,是西迁带头人。迁校中,他对党员和师生郑重指出,“我们这所西安交通大学不单是交大的交大, 而且是人民的交大”。 1959年党中央决定交通大学分立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他主动请求到西安工作,表示“愿尽毕生之力办好西安交通大学”。在他带领下,西安交通大学17位党委委员中的16位,7位党委常委中的6位,迁至西安。经过持续努力,西安交通大学迎来迁校后的黄金十年。

钟兆琳 教授

“把文化普及全国,把光明照到边疆”

钟兆琳,时任电机系主任。他极力拥护迁校,婉拒周总理留沪关照,身先示范,带领电机系师生西迁。他表示:“上海经过许多年发展,西安无法和上海相比,正因为这样,我们要到西安办校扎根,献身于开发共和国的西部。” 临终之际,钟先生捐赠设立奖学金:“愿将我工资积蓄的主要部分贡献出来,建立教育基金会,奖励后学,促进我国教育事业,以遂我毕生所愿……”

陈大燮 教授

“西安是不如上海生活好,但我们是教育人的人,怎么能不作表率?”

陈大燮,时任西安交通大学教务长,协助彭康校长全面推进教学和科研任务落实。当时虽身患糖尿病,面对西北缺医少药难题,他毅然处理掉上海房产,和夫人一起来到西安。面对亲朋的不解,他表示:“西安是不如上海生活好,但我们是教育人的人,怎么能不作表率?”陈大燮领衔创立的热工团队属国内一流。1978年临终前,他把一生积蓄3万元捐给西安交通大学,成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个奖学金(陈大燮奖学金)。

张鸿 教授

“爱家首先要爱国,没有国哪还有家”

张鸿,时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教务长,主管基础教学,为西迁后西安交通大学基础课教学质量维持在较高水平作出重大贡献。他携病妻弱女和教职工首批来到西安,不分昼夜投入紧张繁重的建校工作,并主动承担一个大班数学授课任务。他领衔创立的工科数学教学团队属国内一流。他将老交大优良办学传统讨论总结为“门槛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四句话,深为师生校友传诵。

周惠久 院士

“国家富强不起来,这个世界就没有我们立足之地”

周惠久,时任铸工教研室主任。1958年全家西迁。根据西北工业生产实际,他带领团队提出的小能量多次冲击抗力理论,被誉为高校科研成果展览会的“五朵金花”。八十年代,他和研究团队攻克了“低碳马氏体应用基础及开发技术”难题,为国民经济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超过4亿元。198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自然科学三等奖。

陈学俊 院士

“为人民谋福利,为社会求进取,永远为中国工程奋斗到底”

陈学俊,时任动力机械系副系主任,他极力拥护西迁,将上海牯岭路(国际饭店后面)的两间房子上交给上海市房管部门,毅然全家西迁。在西安交通大学,他带领团队创办了国际一流的工程热物理学科。他经常告诫学子:“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地方,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大家要努力学习,为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四化贡献最大的力量”。

朱城 教授

“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人民,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早日实现而奋斗”

朱城,时任工程力学新学科负责人,中国工程力学专业的重要奠基者。1951年从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毕业,毅然回归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表示:“愿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人民,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早日实现而奋斗”。1957年随校西迁,为尽早培养出一流的力学人才,他呕心沥血,积劳成疾,用生命诠释了自己的承诺,去世时年仅38岁,是西迁创业殉职第一位教授。

唐照千 教授

“我们有能力走自己的道路,完全可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唐照千,时为青年教师,工程力学学科的主要创始人,开创了国内振动测试技术、时序分析研究与力学应用新领域,引领了国内断裂动力学研究。改革开放后,唐照千出国考察访问,面对域外亲友竭力挽留,他全然谢绝,坚守母校致力于应用力学事业。他说:“我们这一代在祖国长大,对祖国是有感情的,总希望自己的国家搞好。我们有能力走自己的道路,完全可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杨延 教授

“我要的只是祖国的富强,能为她的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杨延篪,时为青年教师,著名力学专家。他早年出生于香港,因不愿受殖民地教育,只身赴沪考入交通大学航空系,毕业前夕加入人民解放军,后回母校任教西迁。改革开放伊始,他去香港探亲,父兄经商,劝其留港,被谢绝。杨延篪表示:“我什么都不要,我要的只是祖国的富强,能为她的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致敬,交大的 “大先生”!

责任编辑:陕西大学生网
相关文章
青助乡村兴 | 黔山侗韵承非遗,青春耘梦振乡兴

青助乡村兴 | 黔山侗韵承非遗,青春耘梦振乡兴

2025年8月,西北工业大学 “侗歌耘梦” 实践队怀揣文化探索热忱,踏遍贵州山水,先后深入贵阳市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开展一场文旅探索与非遗传承深度交织的社会实践。漫步黎平县肇兴镇翘街古城,青石板路承载着岁月痕迹,队员们俯身触摸历史与现代交融的

长安大学团队研发动态公路测载监管系统助力交通安全再

长安大学团队研发动态公路测载监管系统助力交通安全再

长安大学 团队 研发 动态公路测载监管系统 助力 交通 安全再升级 (供稿人:谢越,张方致) 车辆超载是威胁道路交通安全的 “隐形杀手”—— 不仅大幅增加桥梁侧翻、路面破损等事故风险,更曾引发多起重大人员伤亡事件。针对当前公路测载领域 “动态检测难、

“法润乡土”社会实践队 西安培华学院学子下乡|从周

“法润乡土”社会实践队 西安培华学院学子下乡|从周

西安培华学院学子下乡 | 从周原文化中汲取 “ 三治融合 ” 治理养分 为深入探究基层治理现代化路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智慧,近日,西安培华学院“法润乡土”社会实践队前往宝鸡市岐山县,开展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为核心的专题调研实

“语脉同频·双普同兴”:西农学子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纪

“语脉同频·双普同兴”:西农学子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纪

为深入贯彻党关于“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月25日至8月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红鹰”训练营在党委学工部、校团委的指导下,组建了一支由植物保护学院、

西安交大斩获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团体赛总冠军、唯一特

西安交大斩获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团体赛总冠军、唯一特

7月14日,在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基础力学实验”团体赛决赛中,西安交大代表队凭借卓越表现从全国40支顶尖高校队伍中脱颖而出,夺得赛事全国总冠军,并斩获赛事唯一特等奖,实现了特等奖“零的突破”,同时取得下一届全国大赛承办资格。 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