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网讯(记者 黄敏 实习记者 史诗婷)8月17日,“预见西安·对话美好城市共建者”专家系列访谈活动第五期顺利举行。本期访谈邀请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获得者王登甲教授,围绕“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建设发展”,讨论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下,建筑领域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建筑”的前景和未来。
王登甲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获得者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成为全球共同关注和倡导的发展理念。“碳中和”这一名词在今年两会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王登甲教授认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建筑领域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我国未来城市统筹规划、建设发展、运行管理中融入低碳理念、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模式已成为必然趋势。“‘碳中和’对未来城市建设的诸多方面都将产生深远影响,随之而来的是,对于交通、建筑等关键领域,钢铁、水泥、石化等重点行业,该如何制定“碳中和”实施路线图便成为紧迫任务。”
作为用能端,建筑行业参与城市低碳转型发展最为核心的任务就是要提升建筑能效、降低建筑能源消耗。一是要大力发展高性能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建筑、零能耗甚至零碳建筑,将建筑行业消耗的能源强度和总量降下来;二是将建筑用能由原有的煤炭等常规能源占主导的能源利用方式转变为以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清洁能源利用方式,全面提升城市低碳化、清洁化水平。
对于目前提到的建筑全面电气化的问题,王登甲教授强调,其前提是建筑用电的来源应该是光伏、风电、水电等绿电,否则只是将建筑领域的低碳任务转移给电力行业,尚未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全社会低碳化本质转型。
王登甲教授指导学生实验
2021年西安的城镇化率达到74.6%,面对城市与农村、新建与老旧等不同的建筑类型,西安城市的低碳化转型发展面临很大挑战。关于西安如何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建筑”,王登甲教授认为,对新建建筑要严格执行最高等级的建筑节能标准要求,最大程度降低建筑运行能耗;对大量的既有建筑来说,进行低能耗改造、功能提升、低碳化运行是重点问题,必须要注重结构加固、保温节能、防水防火等多功能应一体化协同改造。总之,只有把我们全社会建筑绿色节能水平的底线抬高了,才能代表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才能表明建筑行业真正实现了低碳化转型。
十四运会作为西安2021新名片,围绕“绿色低碳”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最显著的变化是城市构建了安全畅通的低碳交通环境,如在交通路线升级改造、信号灯联网联控等方面不断改善,为市民创造“绿色低碳、智慧高效、舒适宜人”的出行环境。此外,十四运赛事场馆全面实现用电清洁能源供应,场馆内空调、通风、照明也都实现全面智慧化管控,在国内率先实现“零碳”赛事。
王登甲教授说:“低碳城市建设要重视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提升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改变高能耗和高排放的特点。总体而言,这是一次全面的、彻底的能源系统革命,我们相信,在各行各业的持续努力下,未来我们的城市将会更加低碳、清洁、美丽,城市环境一定会更加舒适、便捷、宜居。”
来源:西安网 2021年8月19日
原文链接:o4g.xiancity.cn/system/2021/08/19/030868442.shtml
2025年8月,西北工业大学 “侗歌耘梦” 实践队怀揣文化探索热忱,踏遍贵州山水,先后深入贵阳市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开展一场文旅探索与非遗传承深度交织的社会实践。漫步黎平县肇兴镇翘街古城,青石板路承载着岁月痕迹,队员们俯身触摸历史与现代交融的
长安大学 团队 研发 动态公路测载监管系统 助力 交通 安全再升级 (供稿人:谢越,张方致) 车辆超载是威胁道路交通安全的 “隐形杀手”—— 不仅大幅增加桥梁侧翻、路面破损等事故风险,更曾引发多起重大人员伤亡事件。针对当前公路测载领域 “动态检测难、
西安培华学院学子下乡 | 从周原文化中汲取 “ 三治融合 ” 治理养分 为深入探究基层治理现代化路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智慧,近日,西安培华学院“法润乡土”社会实践队前往宝鸡市岐山县,开展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为核心的专题调研实
为深入贯彻党关于“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月25日至8月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红鹰”训练营在党委学工部、校团委的指导下,组建了一支由植物保护学院、
7月14日,在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基础力学实验”团体赛决赛中,西安交大代表队凭借卓越表现从全国40支顶尖高校队伍中脱颖而出,夺得赛事全国总冠军,并斩获赛事唯一特等奖,实现了特等奖“零的突破”,同时取得下一届全国大赛承办资格。 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