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建党百年之际,为进一步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厚植学生爱党爱国情怀,感受老一辈科学家为水土保持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传承与弘扬黄土精神,7月20日至23日,水保所离退休职工党支部与研究生会组成 “党史学习教育”研学团,前往延安、安塞、长武等地,开展2021年暑期社会实践暨“传承与弘扬”系列活动。
传承红色基因,领悟延安精神。7月20日至22日,研学团一行来到中国革命圣地延安。成员们走进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在《南泥湾》的旋律中,感受老一辈革命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大家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抗大革命纪念馆,听着讲解员的解说,看着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切身体会、深刻感悟党中央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在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在一间间革命前辈工作过的窑洞里,在一尊尊定格历史、彰显辉煌的雕像前,真切地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们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伟大胜利;大家来到梁家河,看新农村风貌,听知青旧事,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弘扬黄土精神,担当复兴重任。7月20日,研学团来到壶口瀑布,从轰鸣的涛声和奔腾的浪花中感悟民族亘古不变的精神血脉和奋斗不息的进取。虽说60年来黄河治理泥沙,输沙量从16亿吨减至不到3亿吨,但此行看到的黄河部分河段含沙量还是比较高,深感水土保持任重道远。
23日,研学团前往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和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在参观安塞试验站旧址茶坊村时,李锐研究员满怀深情地回忆了建站初始的艰辛与光荣:“我们作为第一批建站人员,初到茶坊村时没有地图,没有水源,没有厕所,大家住在窑洞中,克服各种艰苦条件,也要把试验站建起来。”正是老一辈水保人凭着不畏艰难、敢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才换来了黄河流域两岸的绿水青山和幸福生活。
此外,成员们参观了山地试验场、农田实验场等,与试验站老师们进行座谈交流,了解水保所野外试验站的基本情况以及水土保持取得的显著成果。昔日的“黄土高坡”如今天蓝了、山绿了、水清了、人富了,生态状况和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李锐研究员表示,从这次活动中深刻感受到了“三个气”,一是红色革命的“精神气”,二是水保所青年学子的“朝气”,三是新一代年轻研究员们扎实奉献、相信他们一定能将试验站做得更好更强的“底气”。
研究生会主席杨傲秋表示,通过本次社会实践,重温了老一辈领导人在延安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繁荣昌盛的今天来之不易,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黄土精神,青年们更应该锤炼意志、坚定信念,攻坚克难,用青春之力开拓进取。
队员张秀梅感慨道:“此次活动不仅使我们受到延安红色革命教育,也了解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效,聆听了老一辈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的动人事迹,我们一定要继承前辈光荣传统、勇于承担生态环境建设科学研究的使命。”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黄土精神,汲取前进力量。为期四天的暑期社会实践,使大家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的艰苦奋斗足迹,极大地震撼了大家的思想及心灵,加深领会了延安精神和梁家河精神的内涵;在深刻感受老一辈科学家为水土保持事业做出的丰功伟绩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把文章写在大地上”,为我国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再立新功的决心。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
2024年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志愿者们积极投身三下乡活动,走进了西安周至县的村委会,展开了一次深入的参观与调研。 在周至县村委会,热情的工作人员首先对志愿者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志愿者们在村委会负责人的引领下,详细了解了村委会的日
2024年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暑期调研团队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推广普通话,展现当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寓教于乐,推广普通话 7月12日上午十点整,参与“三下乡”的暑期调研团队已经到达周至县
2024年7月12日,晨曦微露,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三下乡志愿者们满怀激情,集结完毕,向着乡村的广袤土地进发。他们带着青春的活力与奉献的热情,准备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书写属于他们的劳动篇章。 辛勤耕耘,体验劳作之艰辛 。 到达目的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