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年前,一个马背上的民族从蒙古高原迁至河西走廊,农牧文化的交融孕育了一个独特的民族。在历史上他们曾有过各种称呼,元朝称为“撒里畏吾”,明朝称为“撒里畏吾尔”,清朝称为“锡喇伟古尔”或“西喇古儿番”。直到1953年周恩来总理为其更名为“尧熬尔”,音译相近“裕固”二字,兼取汉语富裕巩固之意,正式定名为“裕固族”。“裕固族”一个粗犷而又细腻的民族,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在祁连山下世代传唱属于自己的辉煌。7月2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红色文化与民俗文化调查队来到裕固族民俗博物馆,在馆长的带领下探寻裕固族的足迹。
裕固族村寨
裕固族民俗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家裕固族私人收藏的民俗博物馆,小至一枚骨戒,大至一顶帐篷,都是“土豪馆长”柯璀玲老师一点一点收集的,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的“民族文化拾荒者”最终建成了自己的民俗文化博物馆,并推动了裕固族特色村寨的建设。馆长在讲解的过程中说到:“裕固族是一个狩猎的民族,但也是一个向善的民族,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裕固族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裕固族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裕固族有一句谚语道:“马驹剪鬃才算马,娃娃剃头才成人。”一岁小马驹的“剪马鬃仪式”和三岁孩子的“剃头仪式”同等重要,这标志着他们正式成为了家庭的一员。同时裕固族的马鞍也独具特色,与蒙古族的马鞍有明显差异,裕固族马鞍前面呈圆形,后面扁平,中间由绳子连接的不同区块所组成,既能减少摩擦,也方便木板出现裂缝时进行更换,而蒙古族的马鞍则是一整块,缺少了一份细腻。
参观学习裕固族民俗博物馆
服饰是一个民族重要的名片,有人说:“裕固族美术,就在他们的身上。”裕固族服饰传承人柯璀玲老师介绍到:“裕固族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裕固族生活在高寒地区,过去逐水草而居,因此,他们的服饰以御寒和骑乘方便为主。传统服饰的原料主要取自牲畜皮毛,他们的衣、裤、大氅,大多用光板羊皮缝制,在衣领、袖口、衣襟、下摆镶上色彩鲜艳的布条或细毛皮,形成明晰的轮廓线,用手工精心缝制,针针线线中流露出优美和谐。作为御寒工具,裕固族服饰可能会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是作为一种文化作为一项宝贵的民族遗产,裕固族服饰将永远在裕固族人的生活中熠熠发光。
从14岁开始就爱“捡破烂”的柯璀玲,如今已“捡”了上千件渗透着本民族文化的古董,她说:“我苦哈哈地做这个事情不是为了钱,是为了给民族留点记忆。”柯璀玲老师的故事还没讲完,而调研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深有感触。每个老物件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一段历史,传承的道路是漫长的,希望有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这个仅有一万多人的民族,促进裕固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将活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为民族留下更多的记忆。
推开故居厚重的大门,仿佛穿越时空。木质旋转楼梯、欧式彩绘玻璃、留存完好的生活陈设,无不还原着当年的生活场景。队员们认真聆听讲解,从张学良将军青年时期的抱负,到“西安事变”的历史抉择,每一段故事都让人热血沸腾。大家驻足于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实物
8月27日下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数名学生组成调研团队,先后 抵达 延安世纪网展科技有限公司 与安塞区高桥镇高山苹果种植果园, 以参观 、交流访谈 等 形式,深入了解延安苹果产业电商赋能模式与种植 生产 现状 等 ,为助力乡村 全面 振兴积累实
探市集活力,绘乡村新图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专项实践服务长安区和美乡村建设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长安太乙宫解码传统市集发展密码 为深入观察乡村经济脉络,服务地方发展,探寻和美乡村建设路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专项实践服务长安区和
在乡村中蜗居的城市追梦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学子赴长安区三益村探寻和美乡村实践路径 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引导青年学子深入基层、扎根乡土,7月12日至1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长安区和美乡村实践路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奔赴三益村,开展了一
研乡建路径 绘和美乡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赴长安区探寻和美乡村实践路径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抱龙村调研纪实 2025 年7月中旬,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赴长安区探寻和美乡村实践路径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西安市长安区子午街道抱龙村,围绕民生保障、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