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朱光潜先生一席话,已然为文化欣赏指明了方向:创作目的不同导致技法与格调不同的剪纸,应当,也将会和谐共存。欣赏口味相异带来偏好与选择各异的观众,能够,也必须彼此尊重。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多重的社会价值。此次的“红色延安”非遗调研我们就延安剪纸进行调研,了解它的发展历程和其中曲折。
此行我们着重采访了李福爱和张林香,了解到剪纸代表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将情感寄托在文化艺术当中,陕北人民认为剪纸代表了我们看到美好的事物之后希望记录下来的心情,为了美好生活而奋斗努力以及多子多福的祝愿。比如剪纸牡丹花是富贵的象征,剪纸喜鹊和梅花是喜上眉梢的象征,剪纸中的红色表示吉祥喜庆等等,这些都是剪纸文化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涵养。陕北剪纸文化中所蕴含的“美”是人们的朴实与勤劳,是质朴的代表。
此外在采访中李福爱谈到她从小就会帮家里贴窗花,把剪纸卖了去换钱,在1980年左右她接触到了剪纸,这都促成了她对剪纸文化的传承和信仰。老师自从1993年以来一直在延安纪念馆工作,这份对文化的热爱与坚守让我们为之感动与钦佩。
延安曾是红军长征的落脚地,也曾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的总后方。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哺育了中国革命。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广大军民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特大生产运动,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次观访延安的延安剪纸文化,包括我们走过的每一条道路,见到的每一棵树木,闻到的每一缕花香,无不让人感受到伟大的延安精神。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所孕育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感受到文化的美,学习着去用求同存异的目光看待不同的文化,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度去对待文化,去辩证地看待不同的剪纸文化,尊重并传承发扬我们所了解到的延安精神。
放眼长久,学习新思想,争做新青年。剪纸艺术,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信仰的传承。
与李福爱老师(左)和张林香老师(右)合影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
2024年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志愿者们积极投身三下乡活动,走进了西安周至县的村委会,展开了一次深入的参观与调研。 在周至县村委会,热情的工作人员首先对志愿者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志愿者们在村委会负责人的引领下,详细了解了村委会的日
2024年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暑期调研团队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推广普通话,展现当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寓教于乐,推广普通话 7月12日上午十点整,参与“三下乡”的暑期调研团队已经到达周至县
2024年7月12日,晨曦微露,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三下乡志愿者们满怀激情,集结完毕,向着乡村的广袤土地进发。他们带着青春的活力与奉献的热情,准备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书写属于他们的劳动篇章。 辛勤耕耘,体验劳作之艰辛 。 到达目的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