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梦乡村情”实践调研团5位成员来到了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四皓村。这个季节,村里的田已经播上了玉米种子。回想6月初调研团成员跟随马院老师们来这里做踩点考察的时候,村民们还忙着收割麦子,腾出土地种玉米。
调研团成员来到麦田地里,看到村民们在麦田里劳作,小型机械在农田里运作。在向村民们说明来意之后,调研团的成员加入了收麦子的队伍中,给他们运送劳作工具,帮着搬运作物。
调研团成员在和叔叔阿姨们的交流中了解到,村子中的劳动力大多都进城务工,他们也是休假回来两天整理一下家里的地。虽然挺累的,但是看着好好的一块地荒废、杂草丛生,于心不忍。
调研团成员向村民扈叔叔问道:“叔叔,你这田里收的粮食卖出去,能挣多少钱呢?”叔叔笑着说:“种这么一点只够自己家里人吃的,哪还有多余的卖出去呢,自己种的吃着也放心,健康,味道也更好吃。”麦田旁的付阿姨表示自己家里人少,收麦子大概能卖1000块左右,但是前期自己和丈夫花了两天来播种,误了两天工就损失了800多块。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但在一些地区人力劳作仍是必要的劳作方式。在四皓村,农业用地较为分散,每个区域面积不大,购置机械成本高,且小面积田地并不适合大型机械运作,叔叔阿姨们只会在农忙时节需要大面积的统一收割作物时,几家一起联系隔壁村有机械的人来进村统一收割,收费标准为一亩地60元。
离开麦田,调研团成员走在村中的小道上,偶地会看见有些家门前的空地上铺着金灿灿的谷物,有的家中庭院较小,就索性铺到家门口的公路上,有的是带着枝叶,有的是一颗颗谷子。
坐在村中小广场乘凉的奶奶告诉调研团成员,每家每户都会在天气好时,把家里的谷子拿出来晒晒太阳,以免发霉长虫坏掉,因为还没有脱壳,所以放在地上根本不会变脏,晒过之后会进行细加工处理。土地是一辈辈人的衣食父母,是农民生养的根本,是农民的命根、农业的源头、农村发展的根基。在收获的季节,看到一堆堆金灿灿的作物,这种喜悦只有经历过四季变换的人们才会感受到。
探索千年古都的文化瑰宝 —— 大学生三下乡之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之旅 在这个夏日炎炎的季节里,我们一群满怀激情与好奇的大学生,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途,而此次的目的地,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西安,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传奇的地方。在众多文化
2024年7月12日,来自四按建筑科技大学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农村,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助力乡村振兴。 7月13日清晨,实践团队一行四人,在组长的带领下
2024年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志愿者们积极投身三下乡活动,走进了西安周至县的村委会,展开了一次深入的参观与调研。 在周至县村委会,热情的工作人员首先对志愿者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志愿者们在村委会负责人的引领下,详细了解了村委会的日
2024年7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暑期调研团队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推广普通话,展现当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寓教于乐,推广普通话 7月12日上午十点整,参与“三下乡”的暑期调研团队已经到达周至县
2024年7月12日,晨曦微露,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三下乡志愿者们满怀激情,集结完毕,向着乡村的广袤土地进发。他们带着青春的活力与奉献的热情,准备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书写属于他们的劳动篇章。 辛勤耕耘,体验劳作之艰辛 。 到达目的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