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Labubu潮玩的爆红现象背后,是Z世代群体复杂而鲜明的心理需求图谱。2025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144分之1实践小分队”针对Labubu潮玩的火爆现象展开问卷调研,通过对167份有效样本的深度分析,揭开了这一亚文化符号背后的消费逻辑与经济特征。
调研数据显示,这一群体对Labubu的追捧,本质上是对身份认同、情感陪伴与亚文化归属的集体诉求表达。符号消费成为圈层认同的核心密码。调研中,Labubu被Z世代赋予“潮流时尚”“个人品味”“亚文化标志”等多重意义,41.18%的消费者认为其是“社交话题的参与凭证”,28.57%将其视为“圈层身份的显性标识”。这种符号属性在购买行为中尤为明显:19-26岁群体中,定期购买新品与经常购买的比例合计超50%,他们通过收藏行为完成“我属于某一群体”的身份宣告,形成紧密的圈层联结。
![]()
图1 消费者对Labubu品牌爆火的认知差异
情感代偿机制推动消费决策。相较于数字藏品,Labubu的实体属性更易实现情感陪伴—47.06%的消费者因“触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38.32%认为其满足了“Z世代的情感寄托”需求。聚类分析显示,“拆盒即时快乐感”“对IP形象的情感共鸣”等心理动机,在不同群体中均呈现高显著性差异,印证了“为情绪买单”的消费新逻辑。尤其对于学生群体(占比23.95%),Labubu的展示价值与陪伴属性成为孤独感与压力的宣泄出口。
![]()
图2 不同年龄段消费者购买频次
总体而言,Labubu现象是Z世代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通过消费构建自我认同、寻求情感慰藉的缩影。其火爆既展现了年轻群体的创造力与消费活力,也为品牌方与市场监管者提出了新命题—如何在满足情感需求与引导理性消费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潮玩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
图3 Labubu产品示意图
Labubu的爆火折射出Z世代对情感联结与圈层认同的强烈需求,而引导这一群体实现“理性消费”与“心理平衡”的共生,需要多方协同构建健康生态。从消费引导层面,需聚焦“机制规范”与“价值重塑”。同时,通过社群科普、KOL引导等方式,剥离“隐藏款=身份象征”的单一价值认知,在心理健康守护方面,要从“需求满足”与“替代渠道”双管齐下。避免利用“稀缺焦虑”制造非理性冲动,将用户情感绑定从“收集执念”转向“回忆共鸣”。社会层面则可拓展更多元的情绪出口,如支持亚文化社群开展线下交流、推动校园兴趣社团建设,让Z世代的陪伴需求、压力宣泄需求在潮玩消费之外,获得更健康、低成本的满足方式。唯有将“满足需求”与“引导理性”相结合,才能让Labubu这类潮玩现象,既保留其对Z世代的情感价值,又成为推动年轻群体健康消费观、积极心态养成的正向力量。(西安交通大学“144分之1实践小分队”)
以青春之行,践爱国之志 凝心聚力担使命,青春奋进建新功。为激扬报国之志、砥砺强国之行,西安交通大学金融专硕S5188班团支部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了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全体成员热情参与,以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青春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交大学子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