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上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赴延安设施农业试验示范站调研队走进延安设施农业试验示范站,开展实践调研。队员们带着专业仪器与农业知识,穿梭于连片的冷棚之间,在番茄间探寻农业生产的奥秘,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冷棚里的“生长密码”:科学监测护番茄青苗
清晨的阳光透过冷棚薄膜,洒在翠绿的番茄青苗上,叶片上的露珠折射出细碎的光芒。实践队员们背着便携式环境监测仪、手持叶片营养测定仪,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番茄青苗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株高、茎粗、叶片数,甚至每片叶的叶绿素含量,都能反映它的生长状态。”队员宋家瑜一边记录数据,一边向身边的农户讲解。
除了植株本身,队员们还重点监测冷棚内的微环境。他们在棚内不同位置布设传感器,实时记录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番茄青苗最适宜的日间温度是25-28℃,夜间不能低于15℃,如果湿度超过80%,就容易引发晚疫病。”指导老师丁教授在现场指导时强调,“这些数据能帮农户精准调控棚内环境,让青苗‘住得舒服、长得健壮’。”。
![]()
田垄间的“技术课堂”:青春智慧传农技
“以前青苗发黄、长不壮,我只能凭经验瞎折腾。” 种植户张大爷指着棚内翠绿的番茄青苗,语气里满是感激,“队员们测了土壤,说盐分积多了,还教我单干整枝、精准施肥,才一周,叶子就绿得发亮,茎秆也硬实了!” 走进棚内,湿润的空气裹挟着番茄叶的清香扑面而来。地面铺着黑色地膜,不仅能抑制杂草生长,还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田垄间预留的通道方便农户走动与农事操作,两侧悬挂的温湿度传感器实时显示数据,红色数字在屏幕上跳动,记录着棚内 25-28℃的日间适宜温度与 70% 左右的湿度。
“课本里的知识,到了田间才有了温度。” 队长慕盈盈擦着汗笑道,“刚开始说专业术语农户听不懂,我们就编顺口溜教学,看着青苗变好、农户满意,再累都值!
![]()
温感下的 “田间课堂”:智慧大棚养番茄
连片的冷棚如银色长龙般铺展,成为当地番茄种植的 “绿色温室”。这些冷棚多采用钢结构骨架搭配透光性强的 PO 膜搭建,棚体高度约 3 米,长度 50-80 米不等,既保留了自然光照的优势,又能通过棚膜调节温度与湿度,为番茄青苗营造稳定的生长环境。
冷棚的 “智慧” 还体现在细节处:部分棚内加装了补光灯,应对阴雨天气光照不足的问题;滴灌管道沿着田垄铺设,水流精准滴入番茄根系附近,既节约用水,又能避免水分过多导致土壤盐碱化。如今,这些冷棚不仅是番茄青苗的 “庇护所”,更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践队开展科技助农的 “田间实验室”,队员们在这里监测数据、指导农技,让科学种植的理念扎根泥土,助力农户种出高品质番茄。
![]()
未来,实践队将持续跟踪番茄的生长情况,在开花坐果期再次开展监测指导,用专业知识全程护航番茄生产。而这段在冷棚里的实践经历,也将成为队员们青春记忆里最珍贵的片段,激励他们继续扎根农业、服务三农,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绚丽绽放。
以青春之行,践爱国之志 凝心聚力担使命,青春奋进建新功。为激扬报国之志、砥砺强国之行,西安交通大学金融专硕S5188班团支部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了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全体成员热情参与,以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青春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交大学子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