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10日至16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赴延安设施农业试验示范站调研团的7名同学,在试验站开展了以“科技兴农”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调研期间,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农户调研、技术学习等方法,实地了解当地设施农业的应用现状和农户生产情况。他们俯身田间地头,将论文写在黄土高原上,用青春汗水浇灌着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苗。
延安地处黄土高原,冬季光热资源充足但昼夜温差大。 “95式”日光温室是一种针对当地气候特点优化设计的现代设施农业大棚,以其高效节能、空间利用率高、便于机械化作业等优势,成为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技术支撑。传统大棚空间小、保温性差,“95式”温室通过优化结构,显著提升采光和保温性能。95式结构大棚由延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发,替代了早期跨度7.8米的旧棚型,采用全钢架、无立柱设计,跨度增至9米,脊高5米,土地利用率提高30%以上。站在示范站前远眺,连绵青山下,一排排蓝色大棚整齐列阵,宛如黄土高原上跃动的科技音符。这里不仅是农业科技的孵化器,更是西农学子“知农爱农”情怀的培育场。
![]()
![]()
图为安塞生态示范园设施大棚概貌。
设施农业,大棚是根基。面对部分棚膜的老化破损,队员们挽起袖子投入修复工作。拉扯棚膜、固定卡槽、修补裂缝……每一个动作都需力量与技巧并存。汗水浸透了衣衫,尘土沾满了双手,但看着原本破败的棚顶重新变得平整牢固,队员王同学感慨:“亲手修补的不只是塑料膜,更是农民丰收的希望。”这份在劳作中磨砺出的坚韧,成为他们此行最珍贵的勋章。
![]()
图为调研队员在协助修补棚布。
秋意渐近,番茄定植工作紧锣密鼓。定植前,队员们化身“管道医生”,匍匐在田垄间,仔细检查每一寸黑色滴灌管。老化堵塞的管线被精准更换,确保每一株幼苗都能获得均衡的水肥滋养。定植后一排排番茄幼苗在疏松的褐色基质中昂首挺立,翠绿的嫩叶在黑色滴灌管的环绕下焕发勃勃生机。
![]()
左图为队员在检查滴灌管,右图为定植后的番茄幼苗
从大棚结构的科技探秘,到大棚修复的挥汗如雨;从滴灌管旁的细致检修,到秋茬番茄幼苗定植的技术实践,西农学子用脚步丈量土地,以实践诠释担当。他们以延安这片红色沃土为课堂,深刻领悟了“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真谛。当青春邂逅乡土,当智慧播撒田野,一幅科技兴农、人才强农的壮美画卷,正在新时代的黄土高原上徐徐展开。
![]()
以青春之行,践爱国之志 凝心聚力担使命,青春奋进建新功。为激扬报国之志、砥砺强国之行,西安交通大学金融专硕S5188班团支部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了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全体成员热情参与,以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青春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交大学子
如何将 红色 教育的“盐”溶入学生成长的“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给出生动答案:让课堂行走起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该校 组织20余名受资助 学子 奔赴延安, 通过实地探访、情景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为受资助学子带来一堂生动的“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委、省政府“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活动部署,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9月12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组织受资助学生代表前往延安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西安思源学院教育学院“青苗逐光七彩成长季”社会实践团在蓝田县前卫镇 大亮村 为当地儿童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团辅活动。
群山叠翠的怒江峡谷间,一排排崭新的安置社区如珍珠般散落。傈僳族老人与白族青年在广场共跳民族舞,怒族孩童与汉族伙伴在双语课堂齐诵课文——这幅多民族共生图景,正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调研团队此行的研究焦点。2025年8月8日,西北农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