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千年之光,撷非遗之珍
——西安建大实践团点燃新疆文化传承火种
作者:冯珂欣 谢澜绮 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为响应国家“三下乡”号召,深入挖掘丝路文化,2025年7月23日至2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探丝路非遗,传中华文脉”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11人,奔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以创新模式开展非遗文化调研、技艺学习与社区推广活动。几天的实地调研中,团队聚焦艾德莱斯绸、模戳印花等国家级非遗项目,通过“博物馆+工坊+社区”融合路径,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机制,为中华文化注入青春活力。活动中,学生亲身体验工匠技艺、推广数字宣传片,收获居民热烈反响。
走进博物馆:解码丝路文化的千年密码
实践团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和乌鲁木齐市博物馆的参观开启对非遗历史根脉的深度解码。23日至24日,团队成员在讲解员带领下,驻足“古代丝绸之路”展厅,仔细记录唐代文书、民族服饰等文物,捕捉中原绣工与西域纹饰的生动交融。队员(贾奥雪)激动道:“新疆非遗展真是一堂活历史课!十二木卡姆的韵律带我穿越到古代丝路,玛纳斯的史诗与艾德莱斯绸的绚丽,不只是老物件儿,更鲜活地讲述着文化对话的故事。”通过博物馆调研,团队梳理了新疆非遗的历史渊源与文化特征,为后续实践奠定了学术基础,同时增强了队员们对非遗系统性保护的责任感。
探访工坊:匠心技艺里的青春对话
25日,团队转战非遗手工作坊,亲身体验艾德莱斯绸的制作魅力。在传承人指导下,学生们学习染料提取与图案编织。团队尝试创新实践,结合环保理念,制作中草药包作为便携载体,让非遗“走出博物馆”,从而变为生活实用品。某同学感慨:“这不仅是手艺课,更是设计启示。我们用手机视频记录每个步骤,计划推出微课,帮更多人欣赏艾德莱斯绸。”这一举措,以绿色设计赋能非遗创新,展示西建大学子的务实创造力。
大巴扎体验:解锁“非遗+旅游”的活力密码
26日,实践团走进国际大巴扎,在游客喧嚣中寻找非遗技艺的鲜活脉搏。成员采访模戳印花传人古丽大姐,亲身操作织布机,学习“4-3-2-1”踏板节奏和梭子穿梭技巧。在体验馆,他们蘸墨拓印凸版花纹,素雅白布顿时添上民族印记。“上手才知道不易!”队员(梁梦茹)笑说:“织布时手忙脚乱,印花一劲儿糊花。”团队还创新探索“非遗+旅游”融合:观摩特色歌舞表演,在“艾尼江乐器”店敲击热瓦普(一种弹拨乐器),录制交互视频素材。这些一手资料将转化为文创设计原型,助力非遗焕发现代温度。
社区课堂:文化传承的薪火相传
在实践尾声之际,团队走进新市区某社区,通过“非遗小课堂”实现从调研到推广的跨越。团队以PPT动画展示新疆非遗故事,配合模戳印花体验摊,居民争相拓印蝴蝶花纹。一位维吾尔族阿姨感慨:“年轻人这样爱我们的文化,真好!”团队创新推出“高校-社区”合作模式:发放学生设计的非遗主题明信片,建立微信群延续交流。
从博物馆到社区,实践团用脚步丈量文化厚度,让千年非遗焕新机。实践团成员们体验了工坊产出的30件艾德莱丝绸,社区课堂也覆盖200名居民。团队计划通过论文和视频等形式,为省级平台提供创新案例。青年从来都不是旁观者,而是活态传承的火种。正如带队老师所言:“这趟‘三下乡’,西建大学子用行动诠释:文化根脉的守护,需从书本走出,扎入大地。”
2025年7月15日至18日,由邢台市公益服务协会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暖乡筑梦团”成员参与的“强国有我 红色少年”公益夏令营,在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及周边区域成功举行。本次活动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随着《“十四五”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 “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促进非遗与产业融合” 政策的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成为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人文学院赴渭南市非遗时辰包子调研队前往
2025年7月20日至8月4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沃野青锋—植保学院赴陕渝鲁实践调研团”六名学子赴陕西省礼泉县、重庆市梁平区和山东省烟台市等地,开展了为期16天的特色农业升级与乡村活力解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特色农业基地,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赴阆中市社会实践队来到了 素有 “阆苑仙境” 美誉的四川省阆中市 ,深入调研生产“阆苑三绝”的三家企业,旨在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现状,同时希望凭借调研团的力量,为扩大企业影响力、助力当地经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非遗传千载,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控学院 学 生以 代码 之 力破解物流痛点 2025年8月1日至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赴陕西省西安市邮政中心局调查研究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西安市灞桥区中国邮政公司中心局,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8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