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指尖拂过层层堆叠的丝绸,当目光撞上金箔勾勒的纹样,时间仿佛在山西长治堆锦博物馆的展厅里凝固。我们的三下乡队员于2025年7月21日踏上这片浸润着晋商文化的土地,在指尖翻飞的非遗技艺里,读懂了山西人藏在丝绸褶皱里的浪漫与坚守。
实践队员欣赏馆内展品
长治堆锦,又称“上党堆锦”,是山西独有的传统手工艺。不同于刺绣的针线穿梭,堆锦更像“立体的绘画”——工匠们将彩色丝绸剪成形态各异的碎片,经熨烫、堆砌、粘贴,让平面的绸缎“站”起来。展厅里一幅《八仙过海》尤其令人惊叹:吕洞宾的拂尘飘着银丝,何仙姑的花篮缀着珍珠,近看是丝绸的细腻光泽,远观却有油画般的立体层次。
博物馆的角落藏着一间“堆锦实验室”,年轻的设计师们正在尝试用堆锦技艺做现代文创:手机壳上的堆锦猫咪、书签上的堆锦山水,精美的堆锦摆件。“老手艺不能只躺在博物馆里。”负责创新研发的老师指着墙上的订单,“去年我们和汉服店合作的堆锦发簪,一下子卖出去两千多个。”队员们看着那些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的碰撞,忽然明白: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跟着时代“生长”的生命。
实践队员采访非遗传承人
“这手艺,得耐住性子。”堆锦传承人给队员们演示时,枯瘦的手指捏着比指甲盖还小的丝绸碎片,在绷好的画板上调整许久。从选料、染色到剪贴、堆砌,一件简单的堆锦小品要经过30多道工序,复杂的大幅作品更是需要团队协作数月。
实践队员与非遗传承人合影
离开时,夕阳透过博物馆的雕花窗棂,给展厅里的堆锦作品镀上了一层金边。那些堆叠的丝绸仿佛活了过来,在光影里轻轻晃动。原来山西的“厚重”不止在古城墙和老陈醋里,还在这些能被触摸、能被感知的丝绸褶皱里——它是晋人对生活的热爱,是手艺里的“慢慢来”,更是代代相传的“不服输”。
所谓非遗,不过是一群人把热爱的事,做了一辈子;所谓传承,不过是后来者接过那把剪刀时,眼里闪着同样的光。
富硒秦茶藏古韵,安康政企献好茶 政府助力下的安康古茶企业诞生记 来源:绿荫小队 谷林峰/文 吴镇坤 曹祥亨/图 一审:邱瑞洋18992520969 二审:张洪毓 为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增长才干、贡献力量,安康市平利县县委充分发挥当地生态资源优
茶香飘万里,青春助振兴 来源:绿荫小队 刘卿/文 周江龑曹祥亨/图 一审:邱瑞洋18992520969 二审:张洪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赴平利县茶产业调研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为响应党和国家关于青年学子投身乡村振兴的号召,以实践力量赋能特色产业发展,2024
西安 建筑科技 大 学 实践团进宁县:科技规划双驱促振兴 2025年8月18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赴甘肃省宁县省级产业园驱动型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 甘肃省宁县和盛镇开展实践调研。团队深入当地产业园区、企业一线与乡村基层,立足建筑科技高校多学
8月4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三下乡”调研团深入西安市遗址公园,聚焦“遗址公园边界空间”展开调研 团队成员于小雁塔(西安博物院)门前合影 遗址公园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承载着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的双重使命,而这些公园中的边界空间——那些介于
为响应《“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推动数字技术普惠应用”的要求,西安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AI启明”社会实践队于7月奔赴渭南韩城市,以“分层赋能、精准服务”为核心,开展覆盖多群体的AI科普与调研活动,用青春力量搭建起科技与民生之